国企改革路漫漫
—— 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改革启示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
一个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带来时代的变迁,中国仿佛一只涅槃的凤凰,演绎出不朽的神奇和荣光。
改革是主旋律,也是人民政协履职重点。今年3月,市政协召开四届二十九次常委会议,认真听取了市国资委“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改革推进情况”的通报。会后,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就工业板块的国企改革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调研。一路走来,耳濡目染,启示颇多。
创新,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提起老重庆的轻工“五朵金花”,而今只有“冷酸灵”牙膏还在绽放!
客观地讲,牙膏行业的竞争相比之下更为残酷,但冷酸灵挺住了。上世纪90年代,一批外资牙膏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高露洁率先发起价格战,单支价格从8元降到3.9元;紧随其后是佳洁士,降到2.9元。一连串措手不及的冲击波,让民族品牌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倒了一半。“一定要保住冷酸灵!”这是调研组在企业走访时深深感受到的重庆牙膏人的共同信念。
2001年,重庆牙膏厂股份制改造,成立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创新图强之路。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3%以上的费用投入研发,先后研制完成健齿护龈双重抗敏感牙膏、迅康专业抗敏感高端牙膏,去年又研发出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和相关牙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凭借60%以上的市场份额,冷酸灵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抗敏感牙膏领导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双冠王。
川仪股份,是我们印象深刻的又一创新企业。近年来,他们购置引进多种数控化设备提高加工精度;焊接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已进入车间;综合集成自动测漏、调试、注油、翻转等多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按节拍生产、“一个流”生产模式;引进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完成了对生产流程全系统的智能管理。
技术上不断创新,为川仪带来惊喜变化。公司负责人以革新后的高端智能执行机构M8000产品为例:人工翻转产品从13次以上减为0次,由原人工多次注油,注油线偏差大、效率低等情况改善为自动一次性注油到位,产能由5000台/年提升到10000台/年,产量从每天26.4台提升到40台,人均产值由41万元提升到65.8万元,人均利润由4.5万元提升到8.6万元。
创新是需要投入的。四联集团提供了一组“十三五”技术进步指标:省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由9个增至14个,其中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由3.08%提升到3.5%。
化医集团告诉我们,他们这几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10亿元。“蛋氨酸结晶技术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清洁工艺法IDA和双甘膦技术”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创新贡献奖,“低浓度HCN制备高值腈(氰)类衍生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紫光化工开发的蛋氨酸、己二腈等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
通航集团,六年磨一剑,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唯一省级通航产业链示范单位,已获得专利技术7项,新增专利申请5项,还建立起市级博士后工作站。
无需置疑,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了。“不创新就死亡”已经悄然成为经济界的共识。纵观我市仍处困境的国企,不管原因几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一定是他们的通病。
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鸽牌公司的改制实践引起调研组的极大兴趣。这家企业前身是由原重庆电线总厂和重庆电缆厂合并的国有独资公司。由于当初只是“难兄难弟”简单合并,企业治理依样画葫芦,结果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拖欠银行贷款近亿元,拖欠职工工资3个月之久,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486%,职工堵厂门、堵马路成为家常便饭。沉浮须臾,他们破釜沉舟,坚定地选择了改制。先是“债转股”,然后是租赁、突围、退出一块的“一分为三”,再是以全体员工持股的方式成立鸽牌公司,直到最终完善了重庆机电控股74%、经营层持股14%、职工参股12%的混合经济模式。
改制至今,鸽牌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0010万元,是改制前的78倍;资产总额8.6亿元,是改制前的71倍;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是改制前的24倍;营业收入12.69亿元,是改制前的25倍;利润总额9666万元,是改制前的26倍;上交税金9000万元,是改制前的37倍。鸽牌电线产品产销量全国排名前三位,西部地区第一位。
更难得的是国有股东的收益回报。机电股份代表国有累计投资近6000万元,而累计分红超2亿元,投资回报率达350%;拥有鸽牌公司净资产1.43亿元,是投入的2.5倍,其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集团平均水平6倍,人均创利是集团平均水平的5倍。
不得不说,鸽牌公司的裂变就是一首激昂的重庆国企改革曲,是重庆中小企业脱胎换骨的成功典范。
国企实现混合所有制,能够把国有资本的“规范性”和民营资本的“灵活性”有机组合在一起。对此,化医集团感同身受。化医旗下目前盈利能力强劲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比如医药集团,有深圳茂业、上海复星、天津天士建发等战略投资者;紫光化工,有并列第一大股东江苏泰丰;上市企业三峡油漆,也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据市国资委介绍,市属国有企业已经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其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47.5%。长江轴承公司、能投科技公司、三峰环境公司等7家二三级企业,正在开展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试点。
北源公司,是原重庆北碚玻璃仪器总厂结合搬迁改制的企业,轻纺集团出资75%、管理层现金出资25%。我们来到铜梁工业园区的新厂房,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生产药用玻璃,昔日濒临破产的凄凉一扫而空。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恢复生产一年多,职工月工资已经增加了四五百元。
一个企业的治理制度,关乎这家企业的兴衰。华为荣登“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归诸于大胆采用了员工持股98.6%的制度。健力宝告别“民族饮料第一品牌”日渐式微,正是倒在了久拖不决的改制路上。
当前,重庆国企面临改制的集体阵痛。经此阵痛,国企看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会更加清晰,改革目标会更加明确,重庆经济的脊梁会更加坚实。
专业化,比仙女散花更靠谱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曾经这样点评过企业:“专业化是格力最突出的经营特色,也是格力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专业化,它是一种发展战略,是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以谋求不断发展的战略。专业化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资金与管理压力。
重庆国企在这方面尝到甜头。以化医企业为例:重庆医药在同领域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我们考察的物流基地综合立体库、出库自动缓存等系统都属全国首创;建峰化工成为国内最大的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基地之一;紫光化工是全国氢氰酸及衍生物最大的生产销售商,其亚氨基二乙腈国内市场占有率95%;民丰化工铬盐装置产能全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这些荣誉,无不源于企业的专攻。
庆铃集团,三十余年如一日,专注于商用车主业,集轻型、中型和重型商用车为一体,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发动机、变速箱核心关键总成批量出口发达国家的商用车企业。董事长的“三碗饭”企业文化,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庆铃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重庆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山城牌”汽车,曾被市场取笑为“上坡刹车灵,下坡马力足,喇叭不响全身响”。自1985年与日本五十铃合资开始,他们立足品牌,相继吸引多家跨国公司合资组建一系列子公司,形成从毛坯、零部件、总成制造到车辆装配的完整工艺制造链。我们在锻造公司宣传板上看到,企业锻造的曲轴类、前轴类、转向节类等锻件材料的利用率已经超过国标,接近国际最高水平。无论是锻压公司的万吨锻压机,还是零部件公司生产的不同规格发动机,以及试验检测中心的精密设备和新产品,无不让调研组赞不绝口。
古人云,术有专攻,业有所精。心无旁骛,在工言工,这是重庆国有工业企业成功的一大秘诀。
在重庆通用,我们被企业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这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大型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通用人一代接一代地坚守装备制造领地,精益求精地打造通风机、制冷机等四大系列产品,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款式,迄今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国工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
在重庆长客,我们被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深深吸引。公司现已形成新车制造、车辆维修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三大业务板块,具备年产500辆、维修300辆城轨车辆的生产能力,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轨车辆制造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单轨车辆研发制造基地,其产品享誉海内外市场。
燃气公司,被能投新任董事长称之改革的旗帜。重庆直辖前,他们还只有主城几区燃气办的家底,而今已拥有用户440万户,营业收入近40亿元。为了延长产业链,他们积极与上端的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在下端紧紧瞄准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清洁能源开发等新方向,离企业奋斗目标渐行渐近。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国企盲目实施不相关产业多元化留下的后遗症,急功近利、四面出击,成为一些企业严重亏损的重要因素。此外,集团之间业务范围交叉重复的现象较为普遍,大胆合并“同类项”,让企业凝心聚力把主业产品做精、链条做长、服务做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比如,能否把市属国企涉及的所有汽车零部件,包括庆铃、轻纺、机电、四联的相关业务和有效资产整合起来,重新组建“汽车装备集团”或“汽车零部件集团”?能否把能源的咖啡产业划归轻纺,再重振天府可乐、诗仙太白、重庆啤酒等轻工雄风,让“轻纺”名至实归?能否把机电的风力发电、四联的LED照明,以及其它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与研发划归能源,为伤筋动骨的能源注入新的活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走专业化之路,是重庆国企明智的抉择。
产品,卖得出去才是商品
一个企业的强弱,不在其生产能力大小,而在其市场份额多少。卖出去的产品叫商品,卖不出去的产品就是一堆废品。
淘汰过剩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当过剩超过市场可接受的程度时,企业的差距就会由利润率的高低转化为盈亏,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当今中国,过剩产能与滞销产品严重影响着经济健康发展,有专家称,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国企制造。在产能上做减法,在商品上做加法,国企责任更重大。
近几年,重庆国企在产品的“加减法”上下了很大功夫。能投集团两年关闭15对矿井2户小火电,压减煤炭产能305万吨,分流人员2万余人,企业一下子轻装上阵。机电集团去年完成48户子企业的改革退出,分流安置职工3235人,当年减亏1.2亿元。四联光电生产蓝宝石,一直是国际顶尖芯片厂商的供应商。面对重庆市场局限以及生产成本不划算的现实,他们走向兰州新区建起分厂,很快获得盈利。重庆紫光蛋氨酸项目在丰都受阻后,他们调头宁夏中卫,一期10万吨项目去年建成投产,今年可望实现利润3亿元。
去产能,是要付出代价的。企业反映,社会职能移交地方阻力较大难以推进;退休人员医保趸交费用高,大额医保矛盾突出;协调转移退休人员社保关系难;去“僵尸”和重组企业销户障碍较多等。企业老总们建议,建立集团所属企业间退休人员社保关系管理平台并出台转移细则;修改大额医保政策;简化司法破产流程,支持企业对无效资产进行处置核销,对欠税及滞纳金进行减免,帮助企业完成销户。对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不会再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风光。卖钱不卖钱,圈子要扯圆,营销是企业的基础。“冷热酸甜,想吃就吃”——正是这句享誉大江南北的广告语,才让人们深刻地记住了冷酸灵。据说这是登康公司与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合作的结晶,他们的《杯子柠檬篇》冷酸灵广告还荣获亚太广告节银奖。
我去潼南考察过一位市政协委员创办的汇达柠檬公司,其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模式值得称道。“线上”,他们创立“中国柠檬交易网”和“中国柠檬交易中心”,借助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招揽了上百家店铺及3000多个微商推销产品;“线下”,他们在全国设立了七大区域营销中心,29个省会城市有销售网络。2015年,汇达柠檬销售额不足2亿元,去年就达到了11.3亿元,今年预计可达20亿元。汇达柠檬的营销传奇,无疑为国企营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调研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诉求。什么宽松环境、降低税负,什么照顾本地企业、保护国企产品等。国有企业的苦衷,我们完全理解;但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我们却不敢苟同。
不找政府找市场!国企同样要遵循这个游戏规则。
闲置资产,放错地方的财富
如何充分利用或变现闲置资产,也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闲置资产。这些资产并非“不良”或“无用”,它们可能正是另一些企业或行业需要的优质资产或有用资产。正如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闲置资产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据报载,在南京江北新区有一处“扬子智慧谷”,是当地居民休闲新去处。其实,这是中石化闲置厂房的二次利用。他们通过租赁、合作联营、折资入股等形式开发闲置厂房,使这块闲置资产成为南京创新教育示范新标杆,并为企业带来了新效益。
轻纺董事长带我们考察过位于沙滨路的“国际创客港”,同样是闲置厂房的利用,与“扬子智慧谷”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里本是重庆专用机械制造公司的废弃建筑,是企业以盘活存量资产为目标,以“大房东、小股东、参股不控股”的模式,与上海两家创意公司共同开发打造的一个创新、创意、创客“三创”基地。今年一开业,“创客港”就受到市民的格外关注。
天府可乐同属重庆轻工“五朵金花”之一,曾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达75%,自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市场再难觅踪迹。直到2008年,天府可乐集团开始追讨配方及制作工艺归属权,拉锯式的诉讼博弈,赢得配方及系列商标回归。集团采取与非公经济合作的方式,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及管理团队,让沉寂二十余年的天府可乐重现江湖,一份国有资产终于盘活了。
我们曾经考察过青岛邮轮母港。这个母港由青岛港搬迁后遗留的老码头改造而成,世界最大的邮轮“海洋绿洲号”可全天候自由停靠,2014年建成,2015年获准营业,开通了往来韩国的定点班轮,去年游客量26万,规模列全国第三位。试想,不到两年时间,能让一个废弃的旧码头华丽转身,青岛人盘活闲置资产的思维与魄力难道不值得重庆国企人借鉴吗?
重庆国企究竟多少闲置资产,我们没有统计。但我们知道,处置利用这些闲置资产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因为它涉及体制,关乎利益。比如,在涪陵黄草山上,轻纺属下一处早已关闭的老纸厂留下的两三千亩用地如何处理?能源集团在市内外新建煤矿的闲置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借当前行情趁势而上,还是尽快变现收回投资?再有,近两年关闭国有煤矿后留下近5000亩土地资源,怎样去盘活?梁平区有一个滑石寨,今年暑夏旅游十分火爆。这其实就是一个被关闭的民营小煤窑另辟蹊径开发利用的成果。无数实践证明,只要上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受“天鸽”强台风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给持续高温下的重庆带来些许清凉。此时,我们正在庆铃厂部,完成此次国有工业企业最后一站调研。挥手告别,一种感悟在我们彼此心中油然而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永远在路上。
调研组一行在庆铃集团调研
机电工人检查航运设备
四联集团内工作场景
(本版图片由记者邓永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