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搬“活”搬“富”
黔江区政协聚焦异地扶贫搬迁
本报讯 “要建立脱贫成果后续巩固保障机制,稳定延续扶贫政策,打消困难群众思想顾虑,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感恩之心,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脱贫’。”近日,黔江区政协副主席刘元寿率区扶贫办、区农委等单位负责人及农业界别委员深入贫困乡镇视察,对关于脱贫成果巩固的重点提案进行现场协商督办。
据悉,近年来,黔江区把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探索推出扶贫济困医疗救助机制、扶贫小额贷款“五分工作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四个统筹”等举措,完成65个贫困村、10980户贫困户、42021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全面达到“户脱贫、村销号、区摘帽”国家脱贫验收标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于7月下旬顺利接受国家层面第三方评估验收。
“要巩固提升烤烟、生猪、蚕桑等支柱产业,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效益产业,促进困难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座谈会上,提案承办单位及与会委员针对脱贫成果巩固问题提出建议。黔江区政协委员、区扶贫办副主任刘正军认为,深化易地扶贫搬迁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巩固脱贫成效、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治穷病、挪穷窝、斩穷根的治本之策。他建议结合实际,紧紧围绕“搬谁、谁来搬、怎么搬、搬后怎么办”等问题,深入研究论证,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完善配套,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委员们建议要聚焦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破解发展瓶颈,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治理迈上新台阶;要聚焦产业培育发展,因地制宜选择猕猴桃、脆红李、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完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社保等问题,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增强自豪感、获得感。
会上,刘元寿建议要继续保持攻坚态势,持之以恒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巩固脱贫成效,培育发展长效增收产业,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郑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