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强筋健骨”的动能探寻
——市政协调研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记略
振兴实体经济不仅是中央的重大部署,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新驱动中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又遇到了哪些瓶颈制约?
6-8月,市政协经济委走进轻纺、机电、四联、化医、能源和庆铃等6个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深入调研,希望通过全方位的了解,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困境下的创新突围
令调研组欣喜的是,庆铃集团正在进行着一次较大的改革,包括产品创新、人才培养、薪酬分配等方面。
“集团员工在经受改革的同时,也经受着思想的洗礼。一是弄清‘三碗饭’的关系,即现在饭与未来饭、干饭与稀饭、锅里饭与碗里饭;二是弄清两个100%,即改革没有100%完善的方案,没有100%的人满意。”该集团负责人向调研组成员说。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道出了改革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调研组为之点赞。对于调研组来说,企业如何改革创新,正是此次调研的重中之重。
鸽牌电线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调研组更关心的是它如何在绝境中“起死回生”、发展壮大。在机器轰鸣的车间没看够,“完善了重庆机电控股、经营层持股、职工参股的混合经济模式,利润总额是改制前的26倍”等可喜的数字没听够,临走时,市政协副主席周克勤再三叮嘱——“把改革的全过程以书面形式传给调研组。”他期望,通过经验总结,为全市的国有工业企业探索一个可复制的模板。
“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这是调研组发现问题的一把标尺,走进每一家企业,调研组总是把这个问题提在前头。另一把标尺,则是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他们用全市的平均水平、全国的平均水平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因为这个数据,代表的就是创新能力。因此,当得知四联集团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由3.08%提升到3.5%时,调研组为这一近全市平均水平两倍的高投入由衷高兴。
冷酸灵的专业道路
说起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业内人士知道,但说起“冷酸灵”牙膏,那就是家喻户晓了。它曾被原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赞誉为重庆轻工业“五朵金花”之一。
在经历了高露洁、佳洁士等一批外资牙膏的挤压之后,又与云南白药牙膏等新兴品牌抢占市场,“冷酸灵”牙膏依旧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支小小的牙膏,为何能屹立近百年?调研组的观点是,它始终立足于本行,围绕“精与深”,做强做大了自己的主产品,又延伸了上下游的产业链。
庆铃集团同样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三十多年专注于商务车,其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在全国汽车行业中均名列前茅。正如该集团负责人谦虚地说:“我们除了拧螺丝,什么都不会。”
跨行业发展给企业带来的问题,调研组同样在思考。离开了熟悉的主业,再另起炉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费多大的神?成功的机率有多大?能走多远?毕竟,不少企业在跨行业发展的路上,或多或少有几分悲壮的色彩。比如,轻纺集团在轻工业与纺织“倒声一片”之时,寻找突破口,投资汽车配套产品;能源集团在煤炭资源枯竭时,分羹咖啡产业。这其中,都有“突围”的悲壮。
老厂房的重生启示
位于沙滨路的重庆大学老校区下,有一片老厂区,这里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重庆缝纫机厂,生产的红岩牌缝纫机家喻户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厂区早已人去楼空。闲置的资产一度让轻纺集团很是费神。
如今,这片旧厂房得以重生——重庆S1938国际创客港已基本建成,以文化创新产业园区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
“闲置资产就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调研组欣喜地看着重生的旧厂房,更牵挂着能源集团因关闭煤矿留下了几千亩地、化医集团“沉睡”的设备……
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如:去僵尸、空壳企业,退休人员等社会职能的整体移交……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正如自始至终率队调研的周克勤在“市属国有重点工业企业改革启示录”中写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