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夜色(外一章)
初秋的太阳依然滚烫,冒着烈焰。收割过的田野开始变得枯黄了,逐渐走向凋萎,曾经劳累的耕牛悠闲地漫步在草丛中。
当这个火球滚过山林,滚下山坡的时候,黄昏就来了,黑夜就来了。干渴的大地便有了一丝凉意。毕竟天凉好个秋!
山村的夜色特别黑,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如墨汁般的黑。如果有人重重地蘸上一笔,画出来的定然是充满泥味和草香的杰作,写出来的必然是以天地为背景的优美诗行。
我喜欢这能见到树木轮廓的夜色,久违的故乡的夜色。
可以看见明亮的星星,是真正的星星,高挂在墨色的天幕上。我躺在院坝的大簸箕里,望着星空,像童年的秋夜里,等待劳作的父母收工回家。而此刻,父母就坐在我身旁。
乡村的秋晚并不宁静,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那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虫儿的鸣唱,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合奏出秋夜里无法复写的乐音,单调但也欢畅。这些小虫的生命很短暂,但它们在冷清的大山里活得自在而惬意。这秋夜是属于它们的,我只是一个满怀忆念的旁观者。
父亲的咳嗽声、哮喘声是夜色中的杂音,时时刺激着我的神经。我能感受到他每挪动一步的艰难,更明白他每次呼气吸气的痛苦。他曾经年轻,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奔波,流下无数汗水,但从不流泪!
这满是生命活力的山村秋夜!
多希望这夜色定格下来,就像已经远去的曾经。
那时,我们是无知的孩子,而父母很年轻!
凋敝的磨坊
一群石头,一群躺在故乡院子旁的石头,与杂草为伴,接受日晒雨淋。
这是一群经过反复打磨的石头,一群长着牙齿、在山里也是最硬的石头,一群在乡亲的眼里和口中泛起过自豪的石头。
这是一群曾经风光无限的石头,一群就如城市茶馆一样,围绕着它们,产生和传播了无数乡村故事、家长里短的石头。
曾经安放在木架草盖的碾房磨房里,我的祖辈父辈总是担心风雨磨蚀了它们的利齿。少年时代的我,曾经无数次吆喝着牛儿拉着碾子磨子转圈,于是才吃到了米饭、面条。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大米、面粉都是从自然走向自然。
如今,诺大的院子已经凋敝,很多人都离去了,村头上增添了一座座长满杂草的坟茔。很多人进城了,在钢筋水泥的道路上奔波,然后紧闭家门。
故乡的碾房、磨房早已成为历史,曾经的草蓬只在记忆中。这群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头依然沉默地站在原处,只是一切与木头有关的配件早已腐朽。
我站在这些石头上,感觉它们依然稳固如初,鏨子的凿痕依然轮廓分明,那是它们曾经的牙齿。
但岁月肯定是流逝了,时间肯定不会回来了。
我多想把它们搬回来好好珍藏,但它们太重,和历史一样。我没有力气完成这个梦想。
我多想写下对它们的赞美,但词穷意短,实在写不出它们走过的岁月沧桑。
让它们继续以石头的方式存在吧,以它们的坚硬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过来的,热闹、冷清、落寞、凋敝,反反复复,轮回交替,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