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建筑留住文化印记
通讯员 叶胜男
“区文化委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对我区古建筑展开拉网式普查,织密了保护性建筑‘防护网’,为全区人民保留下了最浓的一抹乡愁。”当得知《涪陵区保护性建筑保护规划》出台后,黄海委员不禁喜上眉梢,在提案办理意见征询表上重重地写下“非常满意”。
近年来,在涪陵区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建筑与蕴含地域色彩的特色建筑或多或少遭到破坏,这让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黄海忧心不已。如何在城市更新“颜值”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印记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黄海在涪陵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了提案《关于在旧城改造中加强人文历史保护的建议》,建议对该区有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保护方向及保护等次,做好原地保护和异地搬迁复建规划,注重收集建筑物原材料的同时全面收集影像资料。此提案交由涪陵区文化委主办,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协办。
“我委接到提案后,即刻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旧城改造前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江南组团改造范围的调查研究。”该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此次调研组织了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共发现具有文化及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及古水井9处,其中新发现6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级保护措施,并实施了有效保护手段。
“《涪陵区保护性建筑保护规划》得以出台,政协提案功不可没。”该区规划局负责人说道。虽是协办单位,但自2015年接到相关提案起,该局就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详细调查了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全面掌握了区内保护性建筑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在今年黄海委员提案的推动下,顺利完成了涪陵建区以来第一个保护性建筑保护专项规划,为职能部门有效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心系涪陵建筑“老物件”的市民在得知《规划》出台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称政协提案为他们找到了对故土的认知和精神归属。
“在接下来的旧城改造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保护原则,对保护性建筑进行修缮、整治、迁建、复原,并积极配合规划局开展优秀历史建筑紫线划定、规划控制导则的制定及规划保护和利用与管理工作。”涪陵区文化委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