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蒿玻璃薪火相传
远渡东洋学手艺
1903年,20岁的重庆江津人何鹿蒿得到岳父资助,到日本东京岩城玻璃厂学习生产技术。该厂为大型企业,设备先进,特制天皇御用器皿,以及防空探照灯的防尘玻璃片。日本老板保守,技师也不易结交,何鹿蒿不得不将自用的豹皮、毛毯送给工厂主,也给技师好处。老板见何鹿蒿家道殷实,对他另眼相看,不仅传授技术,准许他在各车间自由走动,还专设小坩埚供他实习期间练习手艺。就这样,学徒三年,何鹿蒿掌握了全部技术。
1906年,何鹿蒿携带在日本购置的机床、模具、化工原料回国。由于国内缺乏技师,他还以高薪聘请了三位日本技师到重庆工作。
何鹿蒿在江北刘家台收购一处大院作厂址,以自己的名为厂名,开建玻璃厂,招收学工数十名。他亲自动手,带领员工自建第一座元炉和高耸入云的巨大烟囱,这在当时实属罕见,轰动全城。不料开工不久,日本技师见没有中国技师,遂骄傲自大,故意刁难,甚至装病旷工,不向学工传授技术。
何鹿蒿一气之下,解聘了日本技师,亲自教授学工。学工们也发愤图强,勤学苦练,不到一年就都能充当助手,有的还能独当一面,从事较高技术操作和翻造模具。鹿蒿玻璃厂产品问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重庆的玻璃作坊最早出现于1862年,但都以土法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佳。当鹿蒿厂用机器压制的各种杯盘、灯具,手工制作的玻璃罐、花瓶、雕花器皿等出现在重庆的大小百货店,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质优价廉,又是国货,人们都不再买东洋货,而成为鹿蒿制品的顾客。
何鹿蒿乘胜挺进,在菜园坝购得地基数千亩,准备建新厂;在王家坡建造员工住宅一幢;其间又在珊瑚坝江边两次自办煤厂,锐意进取。但这样一来,资金周转不灵,何鹿蒿有点捉襟见肘。
万国博览会获殊荣
因接连战败,清廷迫于舆论压力,被迫推行新政。众多改革派倡言“实业救国”,鼓励发展工商业。四川劝业道道台周善培,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和奖励措施。当何鹿蒿举步维艰之际,他出面替鹿蒿厂向四川铁路公司借款2万元,又敦促巴县商人李晴香以低价向鹿蒿厂出售原料。鹿蒿厂产品运销途中关卡林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又是周善培向朝廷上书,使鹿蒿厂得以免税3年。
在周善培的支持下,鹿蒿厂如虎添翼。成都举办工商产品赛会,鹿蒿厂接连三次参赛,每次都夺得金奖。参展样品就堆放在成都,待到青羊宫举办花会,销售人员提前一天去布置摊点,次日游客入园,一见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与百花交相辉映,莫不啧啧称赞,很快将样品抢购一空。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第一届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何鹿蒿选送一批精品参展,经层层评定,最终获得博览会金奖。这是重庆工业品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大奖。
消息传出,鹿蒿玻璃厂名声远扬,在重庆商业场、成都东大街开设分店,应付繁忙的业务。每年春季,云贵川三省客商纷纷到重庆订货。小商小贩批发的鹿蒿厂产品,上至永川、合川、荣昌、隆昌、资阳、简阳、泸州、宜宾,下至长寿、涪陵、忠县、万县、奉节,乃至宜昌一带。至于民间婚嫁之家,事前必备鹿蒿厂制品,否则会被人笑话。
抗战时期,鹿蒿玻璃厂在贵阳设立分厂。1943年集资100万元,改组公司,何鹿蒿任董事长。另选曾家岩河边建立新厂,刘家台老厂于1945年迁回江津。
内战爆发,民不聊生,物价飞涨,生产资料难以为继。1948年,资不抵债的鹿蒿玻璃厂宣布停业,何鹿蒿未老先衰。
枯木逢春发新芽
新中国成立,鹿蒿玻璃厂枯木逢春,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恢复生产。年近七旬的何鹿蒿被聘为顾问,倾心贡献余热。重庆市政协成立,他被遴选为工商界别市政协委员。
曾家岩地形狭窄,又位于闹市区,不宜办厂。1960年,轻工局将鹿蒿玻璃厂、瑞华玻璃厂、中国玻璃厂和北碚的建国玻璃厂合并,在北碚组建国营北碚玻璃厂。国营企业不能以私人姓氏命名,鹿蒿玻璃厂被北碚玻璃厂取代。但是,玻璃厂里的骨干,大多是鹿蒿玻璃厂的老技术人员。在厂史介绍中,依然奉鹿蒿玻璃厂为源头。
北碚玻璃厂不断推陈出新,生产的器皿、酒瓶、摆件堪称精品,畅销不衰。在许多老市民家中,至今还能找出一两件它的老产品。北碚玻璃厂先后创建“荷花牌”“北碚牌”2个知名商标,以手工磨制花玻璃器皿和水晶玻璃驰名中外,曾荣获国家银质奖、重庆市名牌等多项荣誉,也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携带的国礼。为此,在玻璃日用品行业中,长期流传着“南有重庆北玻,北有大连盛道”之说。
改革开放后,大连盛道关停并转,重庆北玻却蓬勃发展,欣欣向荣。高质量、高品位、多品种的玻璃制品夺人眼球,让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慕名而来,猛下订单。2003年,北碚玻璃器皿厂与捷克著名玻璃公司共同组建了合资企业——诺贝斯玻璃(重庆)有限公司,采用捷克的波西米亚水晶技术将堆金、堆花、喷涂、精雕细刻等技术应用于水晶玻璃制品上,使产品更加晶莹剔透,光亮夺目,高雅华丽。2007年开始,公司在行业中率先将商标在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26个成员国进行海外注册,拉开公司争创世界品牌的序幕。
透过历史的云雾,我们依稀能看到何鹿蒿渐行渐远的背影。他开创的重庆玻璃制造业,在追求“中国梦”的征途中,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