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的“锅巴洋芋”
—— 记巫溪县政协委员陈思国
巫溪盛产洋芋,锅巴洋芋是巫溪的一道传统菜,热烙鲜香。陈思国给自己的网名取名为“锅巴洋芋”,不仅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巫溪人,传承着巫溪人记忆中的味道;更因为他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切切实实传递着那份热烙烙的正能量,温暖着无数困难中前行的脚步。
保护传统文化
在巫溪墨斗城上方,距离新城3公里左右的山坡上,有一家“闲云山居”民俗文化主题餐厅。这里,几乎每日都座无虚席,人们专程驱车从城里赶来,只为品尝一次记忆中的味道。
约400平方米的餐厅,布置简朴而考究。坝子里靠墙的一方,依次陈列着犁铧、钉耙等传统农耕用具。“巫咸之音”的牌匾下方,两口一人多高的大酒缸并排而立,一面硕大的鼓,似在诉说“百姓阗王钟鼓之乐”的几许追忆……
“所有的陈设布置,都是儿时记忆中的符号。”陈思国说。“所有的菜品,都是严格按照儿时的记忆呈现出来的。除了油盐酱醋,没有其他添置的佐料,餐厅的风格就是要还原曾经熟悉的味道。”
除了美食,这里还有一道免费“菜”也深受大家的喜爱——“五句子山歌”。
陈思国说,“五句子山歌”已渐渐被现在的巫溪人遗忘。“用‘五句子山歌’为食客助兴的同时,也让食客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巫溪,热爱巫溪。”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好巫溪的传统文化,打造好巫溪的美食名片。”陈思国说。
传播网络正能量
如今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需一个账号就可拥有自己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谈观点……
陈思国从十多年前就一直用“锅巴洋芋”做自己的网名,他也毫无例外是巫溪最早一批涌入互联网之海的“时尚达人”。2003年,他就成为巫溪论坛的特邀编辑,主要负责该论坛的舆论导向,清理垃圾广告和不健康的植入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的力量之大超乎我的想象。”陈思国说,前些年,一些消极网络事件炒得沸沸扬扬,让人感到道德的迷茫,但通过网络,我们身边的赵世术、刘坤贤等人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正能量。
2012年,“锅巴洋芋”陈思国在巫溪网上发表了一篇《幸运与不幸的守恒——单眼妹妹晏章娟》的帖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腾讯网、华龙网等网站纷纷转载,远在瑞典的巫溪籍网友“月落瑞典”还将帖文翻译成英文版转发到国际网络论坛。“单眼女孩”也因他的这篇博文,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如今,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思国说。正是依靠强大的互联网平台,“锅巴洋芋”也拥有了庞大的粉丝队伍。
热心“民间公益”
陈思国依靠网络帮助过很多人,他也一直奔走在公益的路上。
2009年的一天,正在巫溪论坛与粉丝互动的陈思国看到下堡小学卢训兰老师在论坛留言,她班上的学生吴安淞因为家庭特别困难濒临辍学,想寻求社会的帮助。
了解情况后,陈思国骑着摩托车去走访核实。“三间土墙瓦屋,垮了一间半,剩下一间房的墙上裂开五指宽的缝,因不敢住人,只堆着洋芋和一些生产用具,另外半间用胶纸遮挡,下面安放着的便是吴安淞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床……”回忆起当初的所见,这个铮铮汉子哽咽了。
回到县城,陈思国在网上发起倡议,并为吴安淞筹集到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从那一天开始,他便走上了公益之路。
看望贫困户、慰问瘫痪老人、筹备盲人夫妻的特殊婚礼……保守估计,这几年来由他主动发起和参与的民间公益活动已经超过了200起。“民间公益如履薄冰,我愿做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陈思国说,公益之路虽然崎岖、坎坷,但他仍坚信:热心公益之路,点亮希望之光,收获更多的,依然是温暖。
“因为,我还是一名政协委员,这是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他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