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0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四川清音:旋律优雅乡韵浓

□ 作者 何莉 文/图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诞生于明末清初,原为在沿江码头、酒馆、茶馆等处演唱的民间“唱月琴”(又叫“唱小调”“唱小曲”)曲类。二十世纪30年代,重庆较场口一带聚集了200余位“唱月琴”艺人,在30多座茶楼唱曲,听众趋之若鹜,于是“唱月琴”曲种正式改名为“清音”。

1951年,重庆成立“曲艺演唱生产组”在大众游艺园集训和演出,为了与同台演出的“北京相声”“河南坠子”等区别,“清音”挂牌为“四川清音”。至此,“四川清音”在重庆得以正式冠名全称。

旧时“清音”为坐着的“清唱”,后陆续发展为站唱、走唱、对唱、群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琵琶,配以二胡、中胡、中阮、洞箫、古琴等。

重庆地区的“四川清音”旋律优雅,回环婉转,乡音乡韵浓郁;善用弹舌音、哈哈腔、数口等特色说唱方法,词曲配合,相得益彰。

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岁学戏常出错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父亲在杂技团吹号,1949年‘九二’火灾那天,我们在朝天门附近报恩寺的家全被烧光了,全家人流落街头,幸亏杂技团的老板收留了我们!”68年前的情景深深地印在6岁孩子的心里。

1953年底,上了一年学的李静明报考了刚成立的市曲艺队,先学扬琴,一年后调到清音组师从陈继贞、陈琼瑞学习清音。

“别人学艺都是爱好,但我却是为了替父亲减轻负担。记得退学时,班主任杨老师坚决不让我走。后来在学艺过程中我才感受到没文化的难处,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说起往事,李静明显露出一丝无奈。

“那时学艺全凭口传心授,几天就要学完一出戏,刚学一个月就登台演出。我白天跟着师父学,晚上就一个人记词、练习动作,每天清晨还要再复习一遍。但词实在是太多了,平均每天都有20句以上,日积月累越来越多,认字不多的我不但难以记住,还常常搞错。如把《贵妃游园》里杨贵妃与《秋江》里陈妙常的唱词唱混了,唱成杨贵妃缓步来到大江边,陈妙常进到御花园,惹得观众哈哈大笑;还有一次表演‘数麻雀’,一只,两只,三只……多数几只就搞不清楚了。我还常常唱了上句忘下句,急得师父连连打板给我递词。”提起学艺的往事,李静明觉得好气又好笑。

虽说当初学艺并不那么情愿,但渐渐地,李静明也爱上这门艺术,加上她天资聪慧、悟性高,天生一副好嗓子,学戏认真勤奋,深得师父喜爱。“几位师父都很认真教我,从未要求我为他们私人做任何事情,即使出了错,也舍不得打我,是师父们的无私奉献和严格要求,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值今日,李静明对带自己入门的几位师父还心存感激。

少年登台当梁柱

1956年,李静明提前半年出师了。她时刻牢记师父说的演唱清音一定要做到“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教诲,注重声调的高低转换,板眼的处理变化,仔细琢磨节目内容,捕捉人物的情感,注意字头、字尾、长短、轻重等细节,逐步熟悉并掌握了清音的演唱方法。其演唱重情重味,优美味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很受观众欢迎,成为团里的台柱子担纲演出。

“上个世纪50年代,清音很有市场,观众特别爱看,常常一天演出两三场,这边演完妆都来不及卸又要赶到下一场去,最多时半年就演出了300多场。”李静明回忆道。

在频繁演出的间歇,李静明还尝试写曲填词,为清音的发展尽力。由于文化底子薄,又不识谱,做起来异常艰难。她只有采用笨办法,每想好一句就大声唱,在心里默记,反复好多次才能记住。为了能谱好曲,她又拜师学习,待掌握了简谱的基本知识后再编曲就容易多了。她先后创作了《红军飞夺泸定桥》《雷锋的童年》《峡江渡》等100多首现代曲目,上演后受到观众和同行的欢迎和好评。

辛勤的耕耘换了丰收的硕果。1958年,李静明演唱的《看女儿》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1978年演唱的《大桥会》参加市汇演获演员二等奖;1983年与张尚元、李敏康等编写的《陈琼瑞传统清音唱腔选》出版;1984年创作的《卖火锅》获重庆市新作奖;1988年获文化部颁发贡献奖;2013年辅导的传统清音曲目《花园跑马》获牡丹特别奖……

2008年,李静明入选四川清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曲目为传承

多年的演出实践,使李静明深深地爱上了四川清音。她认为,虽然清音在重庆、四川等地流传较广,也有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但受地域、语言、风俗等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流派,存在演员、节目、观众“三断层”现象。“作为老演员,有责任为这门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点工作。”因此,她一直专注于四川清音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工作。

1976年,进京参加全国老艺人示范演出并录制唱片的经历让李静明看到曲艺改革的方向。“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进行改革。怎么改?彻底抛掉传统不行,原封不动照搬也不行。”为此,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她通过回忆记录清音前辈们唱过的曲调、唱词,再进行整理和加工,融入时代特征,先后整理改编了《花园跑马》等20多首传统曲目曲牌。她还将清音大调按“背、月、皮、簧、勾、马、寄、荡”八个方面逐一进行整理创新,填写新词新曲,再征求同行意见,共同讨论修改、一起排练,定好稿才教学生演唱。

“创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要求高不说,还不容易看到成果,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每个字、每句唱腔都需反复琢磨,使其成为词曲内容连贯,唱腔完整、优美、动听、感人的新节目。”除此之外,李静明还尝试改革传统唱法,如将“勾”调拖得太长的唱腔后面的词提前,把唱词填到唱腔里,使长长的腔里有了词,意思表达了,唱腔也更美了。

李静明教过的学生不算太多,但个个都很有出息。她早年的学生被总政歌舞团和战旗文工团录用,后来的学生朱莎、赵静、刘靓靓、朱静萍、王洁等人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级的比赛中获奖,刘靓靓还成为四川清音市级传承人。

从艺64年的李静明身体一直不好,进入老年后更是疾病缠身,特别是眼底出血严重,需长期佩戴深色墨镜。但她仍心系艺术,坚持从事传统曲牌的整理加工和创作,坚持带学生。但凡身体好点,她每周三都要请师兄师妹来家排练新编写的曲目。

“我唱了一辈子清音,装了一肚子清音,也爱了一辈子清音。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定继续坚持整理曲牌。”李静明的话仿佛让笔者看到了这位情系清音的老艺人那一颗滚烫的心。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