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璋:既是廉吏 又是书家
三任江津知县
江津有着1500多年的建县史。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人曾三任江津知县,国璋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任过江津知县的有132人,国璋便是第111任知县。他是蒙古镶白旗旗人,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在封建社会里,他算是一个难得的清廉之官,一个精干明决的“县大爷”。
清同治十二年,国璋第一次任江津知县。虽任职不到二年,但颇有政绩,被称之为“能吏”,“一时讼棍敛迹”。同治十三年,他移官他县。
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促成聚奎书院(后来发展成聚奎中学)建成。
光绪三年,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江津县白沙镇。他对白沙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聚奎书院很是赞赏。但聚奎书院因经费困难已经半途停顿。国璋亲自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你任江津的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不久国璋回重庆府,离去时邓又送他到白沙河边码头,再三请求国璋把修建聚奎书院一事放在心上。邓石泉这话真说中了。光绪六年,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上任不久,他就来到白沙察看因资金严重不足而停工的聚奎书院现场。他决心支持办成聚奎书院,第三天就亲撰一篇为聚奎书院劝募的文章,出面募集了白银五千余两,命刘炳森为监工,继续修建院舍。很快院舍竣工,但其他费用尚差。其时国璋查得县衙差役梅魁贪赃枉法,就没了梅魁在郑家坡、白鹤井等处租谷为八十余石的田产,作为聚奎书院和县城几水书院的办学基金,聚奎书院终于建成。不想第二年底,国璋又被调离江津。
但10年后,国璋又重登江津官船。光绪十七年,国璋第三次任江津知县。在江津,他体察民情、裁讼公允、劝民农桑,特别重视教育。“捐廉八百余金”,在高牙场仙池坝购置“仰天窝”学田,对学习成绩优秀的读书人课以重奖,被学子称之为“国公课”。但仍是两年后,他又离开江津。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国璋卒于署任四川内江县官廨,年六十有一。江津百姓得知噩耗,无不痛悼,将其牌位列入东门外莲池旁“遗爱祠”内,钟云舫等秀才纷纷撰写挽联进行悼念。
国璋官箴印
国璋不仅是清廉之官,而且诗书传家、爱好金石。其父亲庆云(江西盐法道),伯父庆安(河南开封府理民同知),弟国炳(内阁侍读学士)、国裕(光绪癸未科进士)皆以书著名。国璋还与翁同龢为姻娅。国璋书学著名书法家苏灵芝,而且颇有建树。
2008年,笔者在重庆某报副刊上发表关于国璋的一篇文章后,上海某著名医院的医学博士赵永国先生给我发来了国璋治印的照片(如图)。赵家与国璋两家是世交,赵博士与国璋后裔交往甚密。赵博士在与我的联系中说,此治印是国璋在江津第三次任知县时的作品。
此印篆字是——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京江国璋録。”
其实,这段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为明朝永乐年间理学大师曹端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先后创作而成。国璋能以此治印,时刻警醒、反省自己,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