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变“金规划”
—— 涪陵区政协助力胭脂萝卜产业发展小记
通讯员 陈 颖
近日,涪陵区政协开展的一次调研让委员们感到有些神秘。既不预先告知大家调研课题,还下马威似的一来就被考了道题——涪陵的三大特产是什么?
“榨菜!”
“百花露!”
“油醪糟!”
……
答案揭晓了,身为传统农业重要支柱的涪陵榨菜自然无可厚非,被评为中国名特小吃、登榜重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油醪糟也是声名远扬,反倒是曾为贡品的胭脂萝卜却鲜被提起,这一结果不禁让委员们陷入深思。
胭脂萝卜透心儿红
涪陵胭脂萝卜的由来,正如它那透心儿红的颜色一样,充满浪漫色彩。
相传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邀约姐妹们下凡游玩,见到十二条蛟龙正与治水的大禹对战,一时间水淹良田房屋,百姓哭天喊地。瑶姬姊妹心生怜悯,决定协助大禹惩治蛟龙。瑶姬与蛟龙搏斗时,嫌衣物繁琐碍事,便脱掉了外衣。这衣物恰好落到了涪陵城郊,而那衣物中又恰好有一截胭脂,胭脂落到土里就开始生根,长成了如胭脂般内外通红的萝卜。
传说固不可考,但涪陵胭脂萝卜品质更胜一筹确是不争的事实。涪陵胭脂萝卜心皮全红,质地脆嫩,从中提取的天然食用红色素在国际市场上相当走俏。四川、云南和贵州虽也种植胭脂萝卜,但多呈红皮白心或红中带白心。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就将胭脂萝卜确定为涪陵特产。
田间地头寻良方
同乐、聚宝是此次调研的目的地,也是涪陵仅存的两处胭脂萝卜集中种植地。深入田间地头,委员们走近了这个说来很熟悉、事实上却又知之甚少的地方特产。
10月正值胭脂萝卜种植季节,一位姓张的大姐在地里施肥。委员们的到来,让心直口快的她打开了话匣。
“最早7月份就开种,两个月收一茬,一直收到明年开春。”
“我施的是富含磷、钾的腐熟有机肥,虽然没得化肥的肥力强,但是绿色环保。”
“不蓄种,都是买种子。以前没得种子卖,自己蓄种容易种出红皮白心的,又难种又卖不起价。现在买的育种中心的种子,长势好、品质好,还专门有人收!”
……
“长江边上有个萝卜市,萝卜市里卖萝卜。胭脂萝卜透心儿红,皇帝老儿都要来一口。”来自区农委的吴陵身兼委员和专家双重身份,他接过张大姐的话头,从胭脂萝卜的种植历史说起,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涪陵胭脂萝卜的发展现状:在涪陵过往3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仅有一个狭长地带能够自然种出从皮到心全部透红的胭脂萝卜。即便是在技术难关被不断攻克的今天,胭脂萝卜从蓄种到提取色素仍涉及多项专利,再加上苛刻的种植条件、高昂的资金投入,致使胭脂萝卜产业难以像涪陵榨菜一样做大做强。如今,该区胭脂萝卜集中种植面积仅2000到3000亩左右。
“金点子”转化落地
“地方特产就如同承载地方文化的器物,尤其是像胭脂萝卜这样有历史、有故事、有市场的地方特产,绝不能任其消失!”调研中,涪陵区政协副主席杨平向委员们讲述起了区政协关注胭脂萝卜产业发展的缘由。
在今年3月的涪陵区“再创业、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网民金点子征集活动的动员会上,区政协社法委主任尹萍掷地有声地说:“能让濒临消失的传统产业留步,让它再度放出金光,那才是金点子中的金点子!”
以此为引,区政协结合胭脂萝卜的发展现状及开发价值,精心打造了《关于大力发展涪陵胭脂萝卜产业的建议》,提出统筹规划、基地建设、延伸加工、生态旅游、加强营销等五点建议,得到专家评审组的一致认可,被评为一等奖,编入《涪陵区“再创业、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网民金点子汇编》。
随后,区政协又将该建议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该区区长种及灵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5月,区农委就该条社情民意信息作出回复,明确表示采纳政协建议,选择江东、江北、石沱、蔺市、同乐、龙潭等适宜种植胭脂萝卜的乡镇做好区域规划,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发展胭脂萝卜5-10万亩,产量10万吨,种植收入5亿元以上。
“希望规划早日落地,变成农民的致富产业”“有了区政府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涪陵胭脂萝卜就会像涪陵榨菜一样,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委员们七嘴八舌地说。
听着委员们的话语,杨平高兴地说:“希望委员们积极发挥优势,助力胭脂萝卜做成涪陵的品牌产业,让涪陵胭脂萝卜走出重庆、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