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1月0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五年光阴一滴水

□ 作者 李晓

在时光的海洋里,5年,只是一滴水。在一滴滴水的倒影里,也汇聚着我们各自涓涓流淌的人生。

2013年的天幕,在海拔670米的山顶上,由一场漫天大雪拉开。那年元旦,当年县城里几个打得火热的文学青年,又相聚在一起迎接新年了。新年的那次相见,大伙儿纷纷感叹时光飞驰如过山车,把我们猛地拽到了中年时分积雪的山头上。在怀旧中,我们也感觉到中年岁月的沉着淡定,谈论着孩子的教育,爹娘的情况,交流着跑步与游泳的锻炼方式,还有的男人献出了降血压血糖的“祖传秘方”……我们都感到很庆幸,庆幸我们遇到了生命的黄金时代,历史上,还有哪一个时代,有如今这样自由的精神,幸福的生活。

2014年的特别记忆,我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我所在城市卖早点的周二毛。周二毛靠一个摊子养活全家老小,还供儿子在那年读上了研究生。那年8月,周二毛给他老家乡里困难家庭中考上大学的娃娃,捐助了8000元钱。有天早晨,我在二毛的早点摊子上,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兄弟啊,我小时侯打着光脚上学,而今我条件好了,也不能忘了乡亲们家那些娃……”那一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还发生了一件事。一个5岁小女孩的人工耳蜗在公交车上丢失了,经过媒体报道以后,开始了全城大寻找。耳蜗没找见,一个出差路过的外地人,赶到小女孩家中,送上了买耳蜗的钱,外地人动情地说:“这是一个有爱心的城市,我也献上一点心意吧!”这样一座温暖的城,也更让我对它坚定了终身相许的心。

2015年,65岁的老王,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平时给楼上楼下邻居家帮忙安一盏灯泡锤一颗螺丝帽啥的,是个典型的热心肠。老王那年干了一件事,他想让那些和他一样怀念老城生活的人,找到一条灵魂回家的路,于是他画了上千张昔日老城的平面图发到网络上,一时间汇聚了当年生活在老城的众多网友,他们鱼儿一样游弋在昨日时光的河流里,纷纷冒泡吐槽。老王在画图时,半夜常常醒来,他突然想起了庭院深深瓦缝参差的老宅院、当年打酱油的那家副食店、黄葛树下的老理发店、流水沟上的楠木桥……于是笔走龙蛇迅速勾勒,生怕记忆的闪电瞬间就划过了天宇。这是对一座城市记忆的抢救,给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延续城市的一道道文脉,让它回光返照魂兮归来。那年秋天,老王和另一个朋友,把这些手工绘图配上文字,自费出版了一本装帧非常漂亮的书。老王感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孝顺爹娘是起码的,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也要尽一份孝心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最好的时代里,依然有一群人,挣扎在贫困线上。2016年,一场向贫困宣战的国家扶贫行动正轰轰烈烈进行着。我也是这支扶贫大军中的一员,联系的扶贫对象是69岁的龚叔家,他的养女出嫁以后,一人孤独地生活。我与龚叔相处久了,就有了亲人一样的感情,那山坳里的灯光,让我牵挂。2016年的中秋夜,松涛声中,村子在漫天月光下恍然如浮出的岛屿,我给龚叔家送去了月饼等礼物,他松树皮一样的老手摩挲着我,同我拉着家常话,突然看见他扑簌簌的泪掉下来了。那天晚上,龚叔掏心地对我说:“国家的政策确实好哇,我要活过90岁!”秋天过后,通过筹资,为龚叔在老房子旁兴建了一座青砖瓦房,搬迁那天,龚叔在新房子里捧上清亮亮的井水喝了一大口,喜悦地叫出了声:“好甜呐!”

2017年,我48岁了,进入了我人生的第4个本命年。这年春天,儿时伙伴姜哥从打工的南方城市回到老家,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蔬菜,风吹绿浪,故土满园春色,我激动得想给它写一首抒情诗。秋日里,我带上80岁的父亲去江边闲逛,望着水波浩淼,两岸绿树掩映中高楼林立,城市似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父亲感叹,我24岁在这里读完了大学,与这个城市相处50多年,它由当年一座县城,到今天成为一座都市,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那天,平时走路蹒跚的父亲,突然之间显得很兴奋,他随一个手拿轻气球的小男孩小跑起来。风中,我看见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真像一个老顽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