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再现“开埠”记忆
“青砖黛瓦寻前世,灯火阑珊述今生。”南滨路畔,东水门桥下,工地围栏上的这句话似乎在提示,这里可以玩“穿越”。
事实好像真的是这样。上空,有即将着陆的飞机;头上,有过桥的地铁;眼前,高楼林立。好一幅现代都市画卷。但当你一转身一拐角,就步入了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
“慈云老街、米市街为传统开埠建市风貌区,龙门浩区域为抗战陪都风貌展示区……”南岸区文管所所长叶璐莎站在龙门浩区域的一方观景台上,指着正在修缮的场地,向参加“参政议政巴渝行”的记者们介绍,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后,繁盛的商贸流通使这片沉寂的土地热闹起来。1937年之后,一些机关、工厂及外国使领馆迁入这一片区。随着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让这片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土地隐没在了现代都市中。如今,经过各方努力,当年的历史文化风貌大约在明年元宵节就可以展示在世人眼前。
南岸区文化委主任雷旺看着眼前的一幕,很有感触地说:“在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区政协发挥了很大作用。”
雷旺所说的这么多年,在南岸区政协秘书长王炼的口中再一次得到证实。5年前,该区政协就提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经济资源,要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一个月后,一份重点课题《南岸区开埠遗址抢救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再次提出,“文化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对南滨路的米市街、慈云老街、弹子石老街一线进行规划布局,作为开埠遗址开发保护利用的载体。”
此后,该区政协持续关注,多次组织委员走访法国水师兵营旧址、慈云寺、米市街及龙门浩街区等地,并就相关保护问题进行协商。去年,《南岸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调研报告,还指出了“规划与文物脱节、文物权属关系复杂、缺乏有效监管与执行处理手段”等问题。这些坦诚的建议,不仅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
几个月之后,当市民在此玩“穿越”时,是不是会念及那些背后默默付出的政协人?或许这并不重要,在南岸政协人眼里,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是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在今后的履职之中,还会以民主监督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