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长槽
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这个村子还在叹气!
山一重又一重,梁一道又一道。几百号人在一个长长的槽沟里窝着。饭吃得饱,衣穿得暖,小病有地方治,需上学的有学上。有力气的男人和女人都出去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方打工挣钱。可是留下的老弱病残,心头却堵得纳闷发慌。猪喂肥了变不成钱,山上的野果下不了山,土墙瓦房变不成样,女儿嫁得出去,媳妇儿接不回来……早也叹,晚也叹,有时梦里还在叹。
2012年3月的一天,一场春雨。我们第一次来到了这个重庆万州最偏远的山村。一进村口,从城里到这里的近百里水泥路断了头。于是走路进村看一看。深一脚浅一脚,溜溜滑滑,沿着一面坡,爬到了一个叫张邦禄的家,第一眼感到心酸。在这个家里,张邦禄是顶梁柱。他上有年迈病重的父母,下有三个女儿。媳妇在旁边帮腔说,大女儿是残疾,小女儿才上幼儿班。村里执意要我们第一次见这一户,是有原因的。张邦禄为了这个家,在外拼打很多年了。不幸患了绝症,刚刚才回家几天。面对土一样脸色的张邦禄,满屋子淌满了泪水……
接下来去了村里办公的地方。两条小河沟并在一起汇流东去,村办公室一楼一底,正在修建。河沟边上一排平房。一间用于13个小学生上课,一间住着即将退休的老师。其他几间房是危房户倒腾住。再到后面是一个农家老院子,住有几户人。我们走进院坝,一脚一个印,满地都是泥糊糊的。没想到村里在家的人几乎都来了,早早的在阶檐里等着我们。
“好!大家一起摆一摆龙门阵,把家里的事儿说一说,把想说的话说一说。”我们开门见山。大家都围了过来,浓浓的山雾也围过来了。雨声被说话声淹没。看着火辣辣的一双双眼睛,望着一个个燃烧的胸膛,一道又一道渴望的问题都掏出来了。就这样,这个村新一轮的扶贫大幕悄悄地拉开,白土镇的乡亲奔走相告。
牵头的单位、配合的单位请缨上战,区上、镇上的相关力量聚合在一起,找到了三大难症,即路、房和产业。于是第一口就咬死了修路的问题。
这个村的人出村有三条路。让村里人最没有面子的是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一出村口看,人家的村全是水泥路了。这个事实惊醒了山谷,后来的果敢行动,就是源于这一惊醒。
寒来暑去,朝朝暮暮,一条路一条路地啃山,不仅完成了三条出村干道的公路硬化,还硬化了两条组级公路。全长20余公里,1500万的投资让家家户户目瞪口呆,没想到这破天荒的好事降得这么快,来得这么容易!恰在幸福里,一次不可阻挡的山洪,造成了新路受损,更没有想到的是,没隔几天筑路人又进村来了……
有了路就有了新的想法。长槽人的心开始动了。那是和党的政策心心相印啊!不是吗,高山扶贫,危房改造……一口气说出十多项政策来,喜不自禁。短短几年时间,危房改造改建覆盖了百分之九十,新建砖房80多家。
说到这儿,我们想起了杨三英家的故事。她是个老党员,老伴也曾是多年的生产队长。她的家在一个山顶上的洼地里,房屋年久失修。睡觉的屋当时还比较安全,其它屋最怕连夜雨。我们上户动员他俩下山集中居住,没想到老两口一下子翻脸,苦诉着他俩怎样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好不容易养出一片林子,就这样走了对不起山,对不起林,对不起祖祖辈辈的苦心。我们的心被感动了,决心支持他们,顺应就地改造危房。这一来一往,每到年关,她总会人托人东转西转送来腊肉、送来土鸡。还捎话说,现在她俩心情好了,日子好了。虽然我们也变着方式做了回馈,但是一想起这事,就通宵难眠……
这份感动是有持续的温度。根据这个故事,我创作了一首歌词,题为《山恋》。山里山外山连山∕伸手摸到天边边∕炊烟把那树林缠∕笑声把那山梁转∕日日月月和年年∕挑起溪水忙山间∕迎送了太阳∕歇在月亮边∕喝醉山风鼾声甜∕梦见林海金灿灿∕汗为子孙流∕心为先人安∕千万脚印一脉传∕祖祖辈辈留青山。我想用这种艺术方式把老俩口的青山梦传播,让人记得长槽村还有一对恋山的老人!
这个村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打工的有回来的,外面有房又回来建房,那些肥沃的槽冲地曾一度荒芜,现在说搞项目就搞项目,心是那么的齐,与几年前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
帮扶人的汗水没有白流,心血没有白费,和乡亲的那份情感越来越深。在这老远的深山村子里,卫生室、文化书屋、超市在便民服务中心样样俱全,还有了自来水厂。刻在村民笑脸上的500亩猕猴桃、500亩中药材、200亩核桃,香飘在山间。村里还自发地出山和远在百里外的桐元村“相亲”,把猕猴桃产业链连到市场上。
第十次来到这个村子,已过五年了。张邦禄的坟上长出了青青的草,他留下的家和家人过上了开心的日子。当年阶檐下的场景留在记忆里,而今村办公室有了500平方米宽敞的环境。那些让人揪心的贫困户、贫困人,全在帮扶单位和帮扶人的心上。解囊相助了70多万,助医、助学和帮助改危房。
这是一个小村子的变迁,也是一个村子的扶贫颂歌。
冉孟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