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1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各界论坛
版面翻页
各界论坛
04

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幸福财富

□ 作者 周克勤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

关键词:

天时,地利,人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走出一条生态幸福产业之路,指日可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幸福产业,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财富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健康与幸福,就是国民当前最大的需求和期望。

阳光、健康、自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着大众的消费观念,长期以来以购买实物为主的消费模式,已经开始向享受服务为主转变。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各种个性化、定制化消费亮点纷呈。由此,一个新的产业——幸福产业应运而生。

什么是“幸福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有这样的阐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党的十八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人民福祉的创造,重视幸福产业的发展。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明确了幸福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强调促进幸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既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也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要求充分挖掘社会领域投资潜力,激发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活力,努力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质量水平,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

毋庸置疑,幸福产业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必将为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大农村的集中地。两地幅员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全市的三分之二;人口1100万,是全市的三分之一。一片位于大巴山区,一片地处武陵山区,最富集的资源是绿水青山,而最大的障碍也正是这些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让富饶的生态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利用,地道的土特产品很难变成商品。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幸福财富,是当地干部群众年复一年期盼的梦想。

时过境迁。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两地的生态优势逐渐显山露水,知名度一步步飙升。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建设生态幸福高地,必将让两地的经济发展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两地发展幸福产业是有绝对优势的。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这里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平均超过50%以上,森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值超过1100个每立方米。这里是消暑天堂,夏季气温常年保持在20—25度,气候宜人。这里是动植物乐园,受国际关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有8种,二级30多种;二是骄傲的红色资源。这里属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城口、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都是革命老区,城口县的苏维埃政权纪念碑、酉阳县的赵世炎故居和南腰界区苏维埃政权、开州区刘伯承故居等红色景点远近闻名;三是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渝东南,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域,拥有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秀山花灯、酉阳民歌、土家族摆手舞、苗族民歌等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仅酉阳民歌就分劳动、爱情、闲情、苦嫁、红军歌等近十个种类。还有各种风格的古镇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四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巫山红叶、黄金三峡、奉节白帝城、丰都鬼城、武隆天生三桥、石柱天上黄水、万州大瀑布、巫溪红池坝、黔江城市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五是优质的土特产。这里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渝东北的柑橘、茶叶、中药材、核桃、土鸡和土鸡蛋,品质优良;渝东南的莼菜、食用菌类、辣椒、黄连、金银花,闻名遐迩。

两地发展幸福产业是有坚实基础的。近年来,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两地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真正做到了发展有特色,生态有贡献,文化有底蕴,工作有成效。两地群众对呵护一方“绿水青山”充满感情,强烈渴望能够早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天时,地利,人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走出一条生态幸福产业之路,指日可待。

打造幸福产业,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从一开始就要卯足干劲,下够功夫,做好这篇大文章。

第一,抓规划。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发展幸福产业,必须规划先行,避免各区县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偏离初衷。规划既要契合国家和市政府促进幸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又要结合渝东北、渝东南片区正在探索实践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既要做到涵盖旅游、文体、康养等多领域,又要突出各地资源禀赋特色;既要有具体项目支撑,又要有政策措施配套。规划是严肃的,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能因人而异,随人而变。我们考察过江苏徐州市,他们从“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煤城一跃成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有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抓规划落实的定力。

第二,树品牌。品牌是文化,品牌是地标。没有文化就不足以形成品牌,就不足以形成人们对这个产品的执着、热爱和痴迷。幸福产业是新型消费,新型消费的特点就是品牌化、个性化、国际化。因此,两地的农产品、旅游产品、文体康养等项目,都要有自己叫得响拿得出手的品牌。城口县近几年打造了一千多户“大巴山森林人家”,培育了城口“山地鸡”“老腊肉”等众多原产地品牌,不仅提升了城口乡村旅游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原生态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浙江有个白牛村,号称“中国电商第一村”,家家户户都在网上做生意,2016年电商销售额超过3.5亿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白牛“山核桃”品牌,带动周边干果炒货畅销全国各地。

第三,创特色。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幸福产业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培育幸福产业,必须创出自己的特色,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凝聚力、知名度和影响力,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在打造特色幸福产品方面,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是非常有潜力和吸引力的。比如,石柱的“生态康养”,秀山的“边城故事”,奉节的“三国遗迹”,彭水的“蚩尤历史”,巫山的“瑰丽三峡”,巫溪的“盐巫文化”等,无不展现其五彩斑斓的鲜明特色,无不是打造幸福产业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本土资源。唯有如此,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增加特色服务供给,培育企业特色和服务品牌,发展幸福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提服务。三分买卖,七分服务。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眼界宽了,品位高了,从过去跟风追逐的大众化、标准化、流行款,到现在注重个性化、品牌化、柔性化。从事幸福产业的企业,一定要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突出细节,突出人性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农家乐”“森林之家”特别要注重服务质量,确保消费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海底捞”火锅之所以能够吸引海尔、小米等国内一流企业去研究它,是因为从顾客进店用餐的全程到离店,都能让顾客体验到“意料之外”又“温暖之中”的极致服务。政府管理部门也要在“放管服”上下真功夫,共同营造一个比其他地方更优质、更开放、更高效、更宽松的投资环境。

第五,促营销。卖钱不卖钱,圈子要扯圆。幸福产业靠知名度和人气来打造,而提升知名度和人气的关键在于营销。酉阳县桃花源景区能跻身全国5A景区之列,“两个桃花源”的广告功不可没,这就是营销的魅力。营销的渠道,应当首推媒体宣传,要舍得大张旗鼓,连篇累牍。同时,内部的宣传发动也十分重要。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上下左右都要认识发展幸福产业的重要性,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发展幸福产业作为主要抓手,克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陋习,消除“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幸福产业的大发展。

第六,重人才。人才是根,人才是魂。幸福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产业规律和特点,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人才短缺,恰恰是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瓶颈,两地更需要重视培养和引进发展幸福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出台操作性强、能落到地的政策措施,根据本地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引进和转化各类人才。同时,加强对在岗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训,拓展业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城口县新建了一所实验中学,引进重庆师范大学联办,并由重师派出管理团队。学校今年秋季一开学就火爆,两千多名一年级新生涌进校园就读。这就是人才效应。

毛主席的《咏梅》中有这样一句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幸福产业,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财富资源。(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