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视察团学习及文史委分团
实施分类保护 做好古镇文章
本报讯 (记者 凌云) 幽幽青石板,走马转角楼……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丰盛的古风古韵深深吸引了前来视察的委员们。11月22日,在市政协副主席燕平率领下,学习及文史委视察分团来到巴南丰盛视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情况。
丰盛古镇建于宋代,兴于明清,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于2008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走在古镇街巷间,委员们发现,散布在古巷中的商宅、民居、碉楼等古建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独特的旱码头文化、碉楼文化、袍哥文化、长寿文化等,充分彰显着古镇风韵和巴渝文化魅力。
委员们了解到,丰盛古镇以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为基础,已恢复修建了四大场口、十全堂、义全居、仁寿茶馆、禹王宫等传统建筑,并将按规划继续恢复建设文庙、江西会馆、一品殿等项目。一路参观着这些古建筑,委员们满怀期许:“古镇必将再现明清时期旱码头的繁荣景象!”
据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共有历史文化名镇45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达18个。如何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工作?委员们建议,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与文旅、与民生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保护开发合力,在构建科学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采取渐进有序的开发模式,坚持尊重传统、修旧如旧,并创新举措,挖掘和梳理特色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讲好古镇故事,做好古镇文章。
燕平指出,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紧紧抓住我市文化建设重点任务,认真履职尽责,努力推动我市文化强市建设。他强调充分发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作用,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要保障专项资金和人员配置,实施分类保护。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