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2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走马岗听故事

□ 作者 阿黛

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故又称“走马岗”。

踏进古镇,感觉特别亲近,宛若老朋友重逢。明媚的阳光下,偌大的明清建筑古戏楼、沉睡的陈氏药铺,被层层迷离的光影罩住。昔日的声声绝唱似乎还余音绕梁,在我的耳畔回荡;药铺主人的卧室内至今放置着雕花木床,沉沉的黑里泛着幽暗的红,白色的蚊帐闪动着一丝灵光,它仿佛是你前生的闺房,依旧透射着甜蜜而温馨的气息。

走马古镇店铺不算多,但古驿道遗址、古街区、铁匠铺、慈云寺遗址等至今尚存。徜徉其间,随处可见飞檐翘壁上悬挂着“老茶馆”“杂货铺”“剃头铺”这样古色古香的小彩旗,在风中摇曳,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路,窄窄的古镇错落有致,古屋参差,灯笼串红,衬着木墙青瓦,令一座座古庭院韵味无穷,也成就了古镇别样的美丽。当城市里的人行色匆匆为生计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走马人却把一杯清茶,摆一通龙门阵,蹲在屋檐下摘一摘还带着露水的青青蔬菜。那日子过得闲散、恬淡,你不羡慕都不行。

闯进一家旧货铺,里面的收藏品琳琅满目。可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赶马用的马笼头、马镫和马鞭上。睹物思人,那当啷当啷的马铃声似乎又在古镇响起,一队彪悍的马帮正徐徐走来……正是这些南来北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带到走马古镇,才催生出这个古镇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化作品,创作出上千则生动诙谐的民间故事。

今年75岁高龄的刘远杨老先生便是走马古镇民间故事传承人之一。在一幢老屋古色古香的门窗旁,我凝神静气地聆听刘老先生抑扬顿挫地讲述古镇逝去的岁月: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到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走马古镇西与重庆的璧山相邻、南与江津接壤,所以走马古镇有“一脚踏三县”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走马古镇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这次来到古镇,我有幸听到“建文帝落魄走马”的民间传奇。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秋夜,建文皇帝朱允炆因被其叔燕王朱棣推翻并通缉,不得不扮成僧人逃到重庆,夜宿走马岗。忽听一店客大声发问:“幺师,明天吃啥子哟?”厨师正磨刀嚯嚯,粗声答道:“吃皇帝的脑壳——御头(芋头)!”建文帝一听,以为厨师早已识破他的皇帝身份,这是要拿他的脑袋献给官吏,吓得连夜仓皇逃命……

在走马,小到三五岁的孩童,大到耄耋老人,开口就能来上几段故事。许多传统的故事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长传不衰。走马镇民间故事也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着满脑子挥不去的旧往传奇,沿着古镇的老巷一路逛着,某个房屋的一角静默地躺着一个长满青苔的石磨,像是被传说留住的一段岁月;大大的老酸菜坛子补了又补,坛身早已遍体鳞伤……走马古镇触目所及的,都是带有泱泱远古商贾文化的景物,显得原始而质朴,仿佛在向游人们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荣与沧桑,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古镇的尽头,赫然伫立着一株百年黄桷树。阳光正暖暖地照着老树,顿时灿烂了饱经风霜的绿荫。从绿荫漏下的一缕缕阳光,毫不吝啬地照着树下的藤椅,还有藤椅上悠闲的喝茶人。这是怎样一幅闲淡惬意的画面?我所有的感官瞬间被调动起来,决定背弃城市里的躁动,带着一颗重新起航的心驶入这里。我背靠百年老树,就着一杯上下翻腾的茶水,与朴实的走马人把盏言欢。此情此景,我感觉自己正融入小镇人的生活中,又仿佛置身于那个错落的年代,有些恍惚,又有些沉溺。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