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2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在山水间安放好我们的乡愁

—— 铜梁区政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通讯员 文 博

在铜梁区南城街道黄桷门村民们的眼里,乡愁是巴渝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乡音乡情编排的“金钱板”唱段、是那一抹原生态的如画风景。近日,当铜梁区政协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来到这里,徜徉在“鲜花盛开”村庄的委员们不住赞叹:“这个乡村如诗如画,很有味道!”

这个味道是什么?该区政协主席严永超一语道破——这个味道是“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乡村”写实画卷,是政协人奔波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建言助力的目的所在。

一村一品,具化乡愁的形

时间回到今年5月,区政协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界别的委员走进安居古城,开展乡村保护和发展专题视察,感受原始村落那未曾遗失的美好。

夕阳余晖、渔舟唱晚。一排依山就势、临江而建的吊脚楼在昏黄的光晕渲染下让人梦回千年。“房屋修复坚持修旧如旧,老建筑留下的青石板和老木材都是物尽其用,这种‘复古范’深受游客欢迎。”古城管委会负责人指着一处修缮好的木式建筑告诉委员们,“保留巴渝古风建筑风貌复建后的古城,仅年初春节黄金周就吸引游客近60万人。”

“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很有韵味。”委员们点赞的同时,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提出建议,“村落建筑群是民俗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根据资源状况、文化渊源、历史禀赋确立不同的旅游开发类型,从而实现不同村落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建设要避免千城一面,我们的乡村发展也应当一村一品。”这次视察让严永超感触颇深,一场由点及面、针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题调研由此展开。

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的根

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调研中,委员们一直在探究。

“小时候逢年过节要打糍粑、划龙舟、逛庙会,现在基本成回忆了”“农家孩子平日里玩的捉泥鳅、扎竹蜻蜓、滚铁环,如今也很少见了”……谈及儿时的记忆,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成为大家心中的一大痛点。

“保护性开发传统村落,就是传承原有文化生态,实现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来自文艺界的柏毅和杜锦刚委员认为,应当有效挖掘、保护和利用铜梁的民俗文化资源,把握乡村地域文化的根脉,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

“我区的传统文化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秦启江委员以铜梁龙舞举例,“全区从事龙舞文化产品研、产、销的企业仅15家,年产值不足5亿,相关的文化产业链条并未真正建立。”

“文化是乡愁的根,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恒久的价值传统。建设美丽乡村,首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周练委员说。

人才振兴,激活乡愁的魂

“不是我们不想发展,关键是现在农村年轻人少啊!”11月25日,调研组走进双山镇岩湾村宣讲十九大精神、探寻乡村振兴路径时,61岁的老杨书记无奈地说。

“空心村”,是近几年反映农村现状的高频词。村支书的话,再次引起调研组的深思。

“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了,谁来当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很多偏远村支两委的班子力量普遍不足,干部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欠缺”……讨论中,大家形成了“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因素”的共识,调研组再次深入28个镇街深入调研,探寻补齐乡村人才“短板”的办法。

日前,该区政协《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正式出炉,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乡贤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思路,并针对产业支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这份充满政协智慧的报告一经上报,庚即得到区委主要领导批示,相关建议迅速吸纳到正在起草中的《铜梁区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中。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