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 大民生
华新街某公共厕所向市民提供人性化服务 王加喜 摄
“为撒一泡尿,要排半小时队。渝中区菜园坝街道合力村和两路口街道铁路坡交界处的一座公厕陈旧破败,由于这一片居民区是室内无厕的老旧小区,附近居民只有到这个公厕如厕,高峰期时竟要排队半个小时……”2003年1月,《欧洲时报》刊登的一篇反映重庆居民如厕“奇观”报道,引起了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徐宗俊的关注,同年2月,他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呼吁尽快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
时隔14年,渝中区是否还存在居民如厕难现象?记者日前到渝中区走访时,该区政协城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新增公厕数量、改善公厕环境、帮助居民搬迁至有独立卫生间的住宅等措施,当年文章中提及的问题已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渝中区是老城区,再加上土地有限,曾经建设的公厕大多依附其他建筑存在,公厕分布不平衡和老、旧、破、败等现象在以前较为突出。”重庆中渝市政环卫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彭俊告诉记者,近年来,渝中区狠抓厕所问题,特别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后,渝中区在提升厕所数量、质量上下了大力气。
完善的厕所功能分区;增设热水、呼救铃、第三卫生间等设施设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为厕所外观注入文化元素……2015年至2017年,渝中区新建、整改公厕55座。良好的如厕体验,不仅来自于完善的设施服务,更重要的是后续厕所保洁管理。彭俊介绍,为了确保给居民和游客一个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渝中区对公厕开启深度保洁模式,一周左右对厕所卫生死角进行深度清洁,循环管理厕所卫生。
2013年,重庆市部署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就是3年内主城新增公厕362座。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副主任、原市市政委副主任郑如彬曾分管市容环卫工作,他回忆道:“根据部署要求,经过3年时间,主城区实际建成了421座公厕。厕所问题看似一件小事,却是一件民生实事,是一件需要不断提升改善的‘民心工程’。”
“厕所革命”也倍受委员们关注。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专职副主任陈德璋介绍,近年来,他们多次组织委员前往江北、巴南、璧山、荣昌等地,对公园公厕规划建设、老旧小区公厕建设、农户厕所沼气化改造、农村居民厕所改造升级等进行调研,持续助推厕所问题的改进和完善,“厕所问题既关系每一个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记者从市城管委12月12日召开的组织实施民生实事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市主城区现有厕所2447座,其中公共厕所1986座、对外开放的社会厕所461座。市城管委将牵头持续开展以“小厕所、大民生”为主题的“厕所革命”建设改造工作,两年新增公厕720座。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高品质,将增设“第三卫生间”和女厕位,一二类公厕配备空调或电扇,更加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