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峡砚:匠心雕刻传墨香
合川峡砚
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之首的合川峡砚,因其石质细腻、色泽淡雅、磨墨快速、不损笔锋等特点,得到许多知名人士、书画家的青睐,也是当年上海四宝斋、徽州老胡开文等店铺里的上品之作。
合川峡砚的雕刻技艺早在宋代初期就远近闻名。后几经战乱,峡砚制作曾一度停止,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峡砚雕刻技艺才被再度拾起,并不断发展创新。
2007年9月,合川峡砚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于学艺
重庆合川嘉陵江沥鼻峡麻柳坪一带盛产细腻无杂质的细青石,这是雕琢峡砚的上好材料。开采石料的洞坑恰好分布在合川峡砚非遗传承人易宗成的老家一带。这些冬暖夏凉的洞坑,就是易宗成幼时最爱去玩耍的地方。
年纪尚小的易宗成当时还不懂石头与砚台的关系,在看到远房堂兄把石头雕刻成一方精美峡砚后,便对这“变石为宝”的技艺着了迷,也开始了他与峡砚的半生情缘。
十多岁时,易宗成要为离开学校独立生活而寻求一门谋生的技艺,便开始跟着堂兄学习峡砚雕刻。在雕刻工具、切割器材不太先进的年代,要切割一块大石料,都得几人轮番上阵,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一下一下拉动锯条才行。后来有了机器切割就更方便省力,但是危险也随之而来。
易宗成的右手虎口处,至今还有一条3厘米左右长的疤痕。当时他正在切割石材,高速运转的锯齿突然断裂飞出,瞬间划掉他右手虎口处一块肉。为了赶紧止血,他跑到就近的小诊所求医,但是诊所没有麻药,他只得忍痛缝了四针做简单处理。几个月的休养,伤口恢复了,疤痕却留了下来。
切割石料的扑鼻粉尘、体力的考验、受伤的意外等都是一方砚台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这次意外让易宗成家人对他工作的安全感到担忧,但是他自己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依然在峡砚雕刻技艺的路上不断学习。
石料经过开采、选料、切割后,还有构思、绘图、初步造型、精细雕刻、打磨抛光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项工序里雕刻的力度都需拿捏得克制精准,稍有不慎就会毁掉整个砚台造型。在合川峡砚市场较好时,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也多,一个师父最多时曾带有70多个徒弟,徒弟年纪比师父大的情况也很常见。
可是,传统学艺总难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顾虑。“当年学艺,师父很少手把手教徒弟,更多的是靠自己悟、自己学。”易宗成当初想学习在砚台上雕刻一条镂空立体的龙,师父就摆一方砚台在他面前,让他自己观察琢磨。凭着对峡砚雕刻的喜爱,以及执着,易宗成硬是和这条龙死磕了近6年。他雕刻的《涅槃——鱼化龙珠,龙凤呈祥》等作品集观赏、实用为一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亦被业界称为“龙哥”。
突破传统
合川峡砚以前主要以方形、圆形、条形为主,砚台面上配一点简单的花草图案,款式比较单一,也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随着市场不景气,峡砚的出路也成了技艺传承人心中的忧虑。许多手艺人因此转行,易宗成的峡砚店铺也生意惨淡,开业半年多没有一个订单。
但他却依然坚守原地。他说:“越是大家放弃这门技艺的时候,我越是不能离开。”
一次偶然,易宗成在峡砚的艰难坚守中寻找到了新的突破。他的父亲爱好书画,在即将参加一个书画笔会时,却不小心将家里唯一的一方砚台打碎了。着急的父亲让易宗成赶紧为他制作一方新砚台。时间紧,石料也不好找,易宗成就到小溪边随手捡了一块像叶子形状的石料,利用石料原本的造型简单雕刻了一下,在石头中间深挖一个坑用于研磨,别有一股天然自成的味道。
父亲参加书画笔会回来后,对易宗成说:“参会的书画爱好者都对砚台大加赞赏,喜欢得不得了,说它既美观又实用!”
父亲的这番话,让易宗成灵感一现——为何不利用石头原本的造型创作砚台呢?于是,他开始打破传统思维,利用原石的天然形状和纹路,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创造出不少层次丰富、造型多样、立体玲珑的合川峡砚。由他主刀、耗时一年两个月雕刻完成的《百龙戏龟》峡砚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在中南海展出并收藏。
在造型上寻求到突破后,易宗成也在技法上寻求创新。传统合川峡砚经过雕刻完成后再抛光打蜡,独有精致朴素之美。但为了让作品更立体,易宗成大胆颠覆传统工序,在完成抛光打蜡的基础上,再增加细节雕刻这道工序。比如一刀一刀雕刻出龙的鳞纹、鱼的鳞片等,让作品造型更形象出挑立体。
他以此创新技法雕刻的峡砚作品《二龙戏珠》在2017年第六届中国(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还获得了第二届“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倾囊相授
从事石砚雕刻的艺人都明白,视力是从事这门技艺时长的裁判。虽爱好喝杯小酒,但怕酒精损伤视力,易宗成每晚饭后克制着只喝一小杯。
2013年初的一个夜晚,易宗成唯一一次破例,为自己倒了两杯酒,烈酒下肚,满腹愁绪依然未灭。短短几个月,他的亲兄弟和师兄弟突然因病离世,在为亲人离去痛心难过时,他也第一次为峡砚雕刻技艺的传承感到焦虑。也是那前后几年,由于整个市场环境不好,以及一些老手艺人的逐渐退出,掌握并坚持从事峡砚雕刻技艺的手艺人仅存下十几人。
“仅存的手艺人就这么几个,当这些人都不在了,谁还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第二天一早,易宗成联系了电视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希望大众媒体可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的现状,同时也首次通过媒体表达出他面向大众招徒的意愿。
这些年,已先后有四个年轻人成为他的徒弟。除了免费教徒,易宗成也坦然倾囊相授,每一个雕刻细节都亲自指导(如上图,右者为易宗成),还为徒弟们聘请美术老师,为峡砚雕刻造型夯实绘画功底。与自己当年学艺时相比,易宗成笑说恐怕没有人像他这样毫无保留地教徒弟了。虽然给出了这么多学艺的优厚条件,但愿意踏入这一行、愿意沉下来学习的年轻人就四个,他已觉安慰,“带徒传艺,教一个就要真正教好了!”
空闲时期,易宗成就走进大学当客座讲师,为学生们讲解合川峡砚的历史。有时候也带领当地的中小学生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学习峡砚雕刻技艺不易,一两年也就能临摹雕刻一些简单造型的石砚,自己创作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22岁的王霜已跟随易宗成学艺两年。“这门技艺比较辛苦,身边同龄人很少有人愿意来学。”王霜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雕刻出像师父易宗成那样的砚台作品。徒弟的愿望也是易宗成这些年来最迫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