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阁百草吐艳
巴县(今重庆渝中区母城)商人许建安,早年销售戒除鸦片烟药丸,获得暴利,成为大富翁。1907年,他拨出一万两白银,创办“桐君阁熟药厂”。所谓熟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门店设在鱼市口(今解放东路),房屋高大,装修富丽堂皇。他一方面高薪招揽药师技工,一方面派人到全国各地采购上等药材、珍禽异兽,用以制药。
当时重庆城内已有大小中药店铺上百家,其中包括已有200年历史的熊长泰、伍舒芳两家老店,还有实力雄厚的广东帮药店壶中春。桐君阁要想一炮打响,必须出奇制胜。许建安深谋远虑。他布置店堂时,叫人在注目的门厅悬挂金字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同时委托加工仿单,即纸质广告,四周有松鹤延年图案,中间是药名、性能、效用、药店堂号、地址等内容。桐君阁打广告,在重庆属于开创先河者。
1908年11月,桐君阁开张,鼓乐喧天,大排宴席。但凡路人来看闹热,伙计就会向他们散发仿单,热情介绍。那天正遇巴县衙门处决罪犯,许建安趁机派人置办香烛纸马,到刑场敬神挂牌,扩大影响。民众一传十、十传百,满城争说桐君阁。
开办初期,桐君阁每年冬季当众宰杀一只梅花鹿,制作“全鹿丸”一批,彰显药材高档;从江西太和县购买的白丝毛乌鸡,也当众宰杀,制作“乌鸡白凤丸”,以示正宗。这些做法,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以至于坊间流传:“要买好药,就去桐君阁。”
真材实料创名牌
许建安有抱负,一开始就以北京同仁堂、杭州庆余堂、广州陈李济、汉口叶开泰为标杆,争创一流中药店。在选料上,他要求精益求精。人参必用高丽参,鹿茸非西藏产不用,熬制虎骨胶只挑四大骨;治疗重病的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苏合香丸所需原料,均采购自广东、香港、南洋;加工方面,要求精细制作,丹、散以及芳香性药物,都用玻璃瓶包装,内附说明书,外套纸盒,美观漂亮,便于携带。
桐君阁药物真材实料,服用后疗效好,赢得口碑和市场。每天从早到晚,前来买药的顾客络绎不绝,店员接应不暇。许建安请名医陈玉书编著了《丸药提要》一书,印制20000册,凡到桐君阁买药的病家,免费赠送一册。
许建安去世后,由曾会嘉继任,发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传统。有一年,一艘运送药材的木船搁浅,日晒雨淋十多天,药材运到重庆多有变质,曾会嘉下令全部焚毁。有的股东担心分红打折扣,前来劝说他将就使用,说是制成药丸后看不出来。曾会嘉说,病家或许看不出来,但是苍天在上,不可欺心,必须销毁。此事传出,病家对桐君阁愈加信任。该店业务蒸蒸日上,经售的成品膏、丹、丸、散有240余种,炮制饮片(煎剂)达400余种。此后经理由许建安侄儿许致君继任,他虽是外行,却尊重职工意见和建议,稳步发展,年年盈利。
惊涛骇浪稳掌舵
抗战时期,桐君阁经理由许家聘请代理人蓝肃雍出任。他早年在桐君阁做学徒,以后搞过账务,熟悉情况。针对战时现状,他在沙坪坝新建简易厂房,堆放药材和制造药品,使职工和药物得到安全。在品种上去繁就简,以销售成品丸药为主,如夏天的牛黄清心丸、紫血丹,冬天的地黄丸、归脾丸等。敌机常来空袭,市民不便熬药,往往随身携带桐君阁成药,服用方便。因此,原被广东帮壶中春占据的云南、贵州市场,也被桐君阁取代。
抗战中期物价上涨,桐君阁又调整策略,采取存货不存钱的办法。后来法币贬值,药材价格水涨船高,不少药店亏损倒闭,桐君阁却稳坐钓鱼台。
当然,桐君阁也经历过惊涛骇浪。地方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无论胜入败出,都要横征暴敛,大肆勒索。1923年,桐君阁被军阀挪用的款项高达2.5万银元,若不是紧急募股2万元,必垮无疑。1931年,因资金被挪用和拖欠,桐君阁资不抵债,改组后好不容易才渡过难关。
中药行业不倒翁
1951年,桐君阁、光华、国新、胜利、亚西五家药房酝酿协商,决定合并。桐君阁资产占三分之一以上,店名定为“重庆桐君阁制药厂”,经理张鹤林,副经理陈席璋、黄荣显。此期间成品药从100多种发展到200多种。此后数年,桐君阁参加西南贸易部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购进不少紧俏药材,同时也将参茸丸、活络丹等成药销往西藏,盈利甚多,股东皆大欢喜。
1955年按国家政策,桐君阁公私合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企业产值1300万元,职工近300名。1987年桐君阁成为全国首批股份制试点,1996年桐君阁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年与重庆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如今,桐君阁集中药材种植、采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旗下中药材公司,获得国家批准,可以收购麻醉药品罂粟壳、毒性中药材、野生动物、甘草、麻黄草等。2012年重新对旗下三个中药饮片厂进行了贵细礼品、精品中药和传统饮片、中药小包装饮片的产品定位规划。对川渝市场营销进行整合,使桐君阁中药品牌得以进一步打造。
桐君阁中医馆、中药样板店、中华老字号药店,常年开展用药咨询、名医坐诊、四季养生、代客熬药等服务,成为全国“中医坐堂”模式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销售高速增长,2012年销售近14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业排头兵。
一家百年老字号,历经坡坡坎坎、潮起潮落,能坚持下来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始终如一的诚信。桐君阁恪守“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的祖训,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名贵细药材的选料、生产、销售环节中,始终坚守“品贵不减物,制繁不省工”的道德底线,这才奠定了自己在医药界的崇高地位。从这层意义上讲,桐君阁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