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生”的大情怀
——访市政协委员黄伟
黄伟的微信昵称叫“小医生”。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身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的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教授、专家,但在他心目中,自己还是那个二十几年前刚走进医院的“小医生”,只因“成大医者首立善心”的初心未敢稍忘。
如何诠释好“具悲天悯人之仁念,怀救民济世之心”的为医之道?黄伟不爱讲大道理,他只是告诫他的学生:“对患者如果按照对待自己父母亲属一样的标准,才能心无愧疚!”
可黄伟至今深以为憾的是,对自己的亲人,他反而做得不够。因为工作太繁忙,他常常顾不上照顾父母。母亲甚至跟他开玩笑说:“见你比见国家领导人还难,因为至少在电视上还可以看见他们。”而父亲当初在重医动手术,同在一个医院,他却抽不出时间去照顾,只能在晚上下了手术台后才匆匆赶去看望。“子欲养而亲不待”,言及于此,对自己治愈的上千患者“心无愧疚”的黄伟,却用“深深的无力感”来描述对家人的亏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个人事业与照顾老人的矛盾、养老服务需求的增长……这使得以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直属重医大支部主委身份进入参政议政领域的黄伟,对履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明确的方向。在他看来,作为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一定要通过履职平台将自身专业所学用以服务更广大的人群,于是,养老、医患关系、医改等问题,成为他首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在本职工作中,黄伟通过和老年患者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诉求;在参加市政协调研时,他对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问题投入大量关切。“作为医生,我不过是治病;但通过参政议政渠道为患者发声,促成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将远远大于我个人所起的作用!”
通过提案,黄伟建议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加以推进,“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参加市政协历次全会期间,黄伟还几度就医疗纠纷问题大声疾呼,建议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推动医疗纠纷的处置和化解。
2017年两会期间,他再次通过提案呼吁重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医患关系紧张,社会期望值过高,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他建议加快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及时、正确地引导和处置医患纠纷,同时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市卫计委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执业环境,推进平安医院建设等方面对该提案进行了认真办理。
“通过提案等渠道让相关部门听到民众的呼声,有的建议得到采纳并转化成具体的工作措施。”黄伟感到这才是尽到了医者本分,也尽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
而发挥自身优势,把医疗帮扶融入社会服务工作中,则是黄伟作为党派成员的一种坚守。历年来,他坚持随民进市委医疗专家组数度走进贵州送医,开展医疗卫生领域结对帮扶工作,再忙,他也甘之如饴——
他难忘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那些日子。贫困的山区,骨关节病患较多,但条件简陋的县医院却缺乏专业药品和技术,只能做简单的骨折手术。在送医过程中,他们不仅通过现场门诊就具体治疗问题进行专业性指导,还开展医疗知识培训讲座。“经过几年的帮扶,安龙县医院的诊疗水平已大大提升,现在已能做简单的关节置换和脊柱手术了!”黄伟高兴地说。
他难忘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的那些日子。他们不仅深入医院开展门诊义诊、对跟诊医生进行现场教学和健康知识宣传,还从医院管理、就诊模式和流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医院下一步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并通过指导和接收当地医生前来重医进修,不断提高基层医生医疗技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让更多的民众受益,让他们生活更幸福,是我们医者最大的成就感!”一路认真践行着自己“要将自身专业所学用以服务更广大人群”理想的黄伟,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