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的智慧行动
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进入新时代,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已被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重庆蓝”频频刷爆朋友圈;去年1至7月,长江干流重庆段15个监测断面水质百分百优于Ⅲ类以上……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生态环保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一系列成效背后,也有着市政协和委员们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建言。
政协智补“生态短板”
“我市生态文明相关的各项规划缺乏统筹协调”“资金投入的方式方向不尽合理,管理不顺”“环保产业尚未成形”“谁污染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没有真正落实”……2013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也倍受市政协高度关注。
同年3月,由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牵头,部分委员及有关市级民主党派、科研院所等组成的11个专题调研组,分赴江北、涪陵、荣昌、云阳、秀山等30多个区县及乡镇深入调研,“问诊”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专题座谈,最终形成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的调研报告。
“提高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服务业”……同年9月,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专题协商生态文明建设,一条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得到了相关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当即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政协建议并及时反馈。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市政协并未就此止步。2015年,在进一步探寻到我市生态文明在法制建设及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后,市政协又分别以重点调研和专题协商等形式,再次进行建言。
委员智绘“绿水青山”
“清澈的河水、良好的河岸植被,就像一幅幅山水田园画!”这是去年9月,市政协常委视察团深入渝北、北碚等地就“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改革情况”视察时,常委们发出的由衷感叹。
五年来,在市政协的积极引导下,不少常委、委员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站在不同角度,持续关注着我市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四届市政协以来,总共收到近200件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个人或集体提案。而这其中,关注并献计绿水青山保护的提案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当委员们看到随着“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河长制”等实施推进,我市的山更绿、水更清,自然倍感欣慰。而这样的欣慰,也源自他们一次次认真负责的履职建言。
2014年,市政协委员长寿组分批次组织委员深入三峡库区10余个区县,历时数月对库区100多个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查找出二三级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不完善及历史遗留给环保工作带来的系列问题。他们在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上提交《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区县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问题》的提案,建议市政府明确具体职能部门的职责,多方筹资解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问题等。2015年8月,市政协领导对该提案进行督办,在听取主办单位对提案办理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的介绍后,市政协委员长寿组又进一步提出简化三峡后续项目申报手续、制定统一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建议,得到了主办单位的认同。
委员们除了通过提案直击问题,坦率建言,还抓住各种机会积极献计献策。
“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关系库区生态环境,关系国家淡水资源库安全,要增强对库区次河流水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加大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呼吁国家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库区次级河流水环境整治和保护”……这是2014年7月,委员们参加由市政协区县联络委牵头开展的“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重点视察后,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令委员们欣喜的是,这些建议不仅被汇入《关于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调研报告中,还被全国政协采纳。
建言成果“花开有声”
市政协助力补齐生态短板,委员们献计绿水青山。五年来,围绕生态环保的方方面面,政协履职建言可谓“花开有声”,成果颇丰——
2013年,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台盟重庆市委在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该提案提出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扩大覆盖范围,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设施及标准等建议,受到高度重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因此被纳入当年市政府22件民生实事之中。市环保局作为承办单位,随即迅速行动,在调研规划后,很快在全市启动实施了600个农村连片整治项目,同时,市政府还印发了《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通知》等文件。
2014年,针对城市垃圾分类,市政协组织专家、委员开展了“重庆市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研究”调研,并形成了《重庆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置能力研究》报告。该调研成果被纳入《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成果汇编》,作为“2014年重庆经济年会”会议材料,同时被《智库月报》采用。时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组织相关部门专项研究布置此项工作,要求市城管委采纳并实施。目前,我市已在江北、渝北、沙坪坝和九龙坡等区选择部分居民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2015年,针对生态环境损害,中央和我市相继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要求逐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在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者责任的基础上,治理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保障环境安全。看到长期关注并期盼的政策终于落地,唐世田、蔡锡田等委员感叹:“这是一件关乎民生事实和老百姓生存环境的大好事,大快人心。有限资源、无限保护,试点方案的印发,从制度上保障了生态环境朝着常态化、长效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从乡村到城市,从青山到绿水,重庆政协人一直在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