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声音
让香港青年融入内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报告中这一内容让来自香港的特邀界政协委员高晓荣十分激动,因长期关注、服务渝港两地的交流合作,高晓荣带着对香港青年与内地融入机制的关注,提出探寻香港青年在“四业”问题上与重庆的融合。
“‘四业’是指学业、就业、创业、置业这四个方面。如果能在这四个方面探讨出一个方便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生活、工作的机制,将有利于港澳青年与内地的交流互动。”高晓荣说,“由于内地高校开设的许多课程无法在香港高校中找到,香港青年学生很难在内地高校课程中选择到合适的学科,这是香港与内地学生在学业问题上的一个矛盾点。希望探索出一个在学历、学科等方面便于香港青年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机制。”他还建议在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尝试给予香港青年支持与帮助,促进香港与重庆、以及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发展。(程 卓)
完善特困人员供养保障制度
作为市民政局副局长,来自社会福利和保障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吴秋鸿特别关注对特困人员的供养保障问题。如何提升全市特困人员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是吴秋鸿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委员中的“新兵”,她自觉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特困人员们发声。
吴秋鸿认为,当前对特困人员的供养保障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部分政策还需加强完善,亟待进一步制度化。她建议,一是要完善特困供养人员认定政策,及时开展新的申请审批工作;二是要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统筹规划布局本区域特困供养机构建设,提高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消防整改;四是要完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法人登记。(郑于蓝)
食材也需有品牌
报到之后,拉着箱子匆匆而过的市政协委员王勇告诉记者,他是开州人,在北京做餐饮,因为是新任,对于如何履职有点“陌生”,但建议已有,就是如何抓好食品的源头产品——食材品牌的打造。他举例说,郫县豆瓣这个品牌,就走向了全国。一个品牌就形成了一大产业链,带动一个园区的发展,甚至能带动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比如,重庆火锅很有名,但作为食材的火锅底料,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还不够响亮。希望通过政府的引导,让优质食材企业更优,以抱团的方式,打造食材品牌。
点头一笑之后,王勇钻进了电梯,他说要抓紧时间完善提案。(邓永宏)
让畜禽废物变成宝
虽然一直远在山东聊城挂职,但苏光华委员还是特意赶回重庆参加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身为彭水县农委副主任的他始终心系家乡农业发展,他说,不想错过这个把基层声音带到“两会”的“机会”。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我市在支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的养殖种植业分离、政策不健全等问题,苏光华提出,在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基础上要强化科技支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适合各地实际的有机肥产品和环保型饲料。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并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粪便肥料加工厂,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向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深度发展。(凌 云)
母婴室呼唤“标准化”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婴儿潮”带来不少新问题。能拥有一间相对私密的哺乳空间成为妈妈们的最大期待。她们的心声,也引起了市政协委员、渝中区妇联主席叶梅的关注。
“在公共场所普及标准化母婴室,不仅是妈妈们的需求,更是检验城市文明进步的新标尺。”叶梅了解到,遗憾的是,当前我市母婴室建设和管理尚无相关政策和统一标准,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实际操作起来缺乏依据。
叶梅建议,将建设公共场所“母婴室”纳入民生实事,制定“母婴室”建设计划,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母婴室的设置,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提供精准化、人性化服务。
同时,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将建成的母婴室纳入电子导航地图,设立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直接查找,提高便捷程度。(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