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履职当修行
——记市政协委员释常慧
1月19日,一缕阳光在冬日的午后悄悄穿过云层,照进静谧的距今已400余年的千佛寺。一间洒满阳光的屋内,长条茶桌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茶点和水果,市政协委员、千佛寺住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常慧等待着记者前来赴约。
向来低调的释常慧,这次为何欣然接受采访,并如此热情地接待记者的到访?在整整一下午的采访中,释常慧给出了答案——这都缘于“情”。而这“情”究竟为何?
三十年政协情
1988年,年仅21岁的释常慧作为宗教界人士,首次被推荐为原四川省重庆市的第九届政协委员,从此结下与政协的“缘”,整整30年。如今,她再一次被推荐为政协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作为30年的老政协委员,我与政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释常慧说,她早已把政协当成自己的娘家,不断在政协这个大平台中汲取养分。“在政协,我不仅结识到社会各界的精英朋友,也通过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不过,释常慧坦言,30年前,她刚被推荐为政协委员时,也并不适应这身份与职责。“因为政协委员常常要开会,而当时的交通不便,要从位于成都的四川尼众佛学院请假后,坐通宵火车回到重庆南岸的慈云寺,再坐船过江到市政协曾经的所在地沧白路去开会。而且,我当时也不知该说啥做啥,每次开会都只是听别人说,很是烦恼。”后来,释常慧在向院长师父——隆莲法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求教后,对师父所言“开会是学习,也是一种修行”大有所悟。
“师父告诉我,宗教界人士能参政议政,表示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所以要认真开好会、学习各种文件,同时也要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好党的宗教政策,为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等鼓与呼。”从此,释常慧谨记师父的教诲,诚心投入政协履职工作。逐渐的,她越来越高质量的履职建言显现出成效,这让她更加乐于政协履职,也培育出了与政协更深的情谊。
为民生鼓与呼
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释常慧通过积极调研,已撰写并提交40余件提案,主要涉及宗教事务性、政策性工作和民生实事的意见建议等。
“令我印象最深也最满意的是在我们的不断呼吁下,北碚缙云寺在沉寂多年后终于恢复开放。”此外,还让释常慧欣慰的,是在她的建议下,南滨路、铁山坪等地增设了公交站,为市民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而今年,继续被推荐为新一届市政协委员的释常慧表示,她已做好准备,仍将就一些民生问题在重庆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交提案。
“目前,我已完成对南滨路缺少旅游公厕的调研,并整理完材料。”作为长期生活在南滨路的释常慧说,随着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光临,南滨路上尤其是观两江交汇的钟楼广场附近却鲜有公厕,游人常常四处焦急地打探。因此,释常慧认为,在新一轮厕所革命中,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南滨路公厕少、相隔远等问题。她建议,加大南滨路旅游公厕建设投入力度,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捷。
肩挑社会责任
除了积极为民生实事鼓与呼,作为宗教界别的政协委员,释常慧还主动挑起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比如,寺内常常会迎来一些面露苦涩的香客,甚至还有一些思想行为极端、偏激的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排解烦恼、疏解情绪,就会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埋下隐患。”此时,释常慧往往会挺身而出,耐心细致地对其进行开导,向其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积极作为,且成效显著,释常慧及其所在的千佛寺曾分别获评全市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等荣誉。
此外,念佛修心的释常慧还充满着仁慈之心。得知南岸区一名21岁三级智残女孩一家三口仅靠同为智残的母亲每月1000余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她便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逢年过节都会登门慰问,并鼓励女孩要自强不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释常慧时常组织寺里更多的出家人,共同参与慰问帮扶困难群体,还每周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在寺内开展义诊等公益慈善活动。
在与释常慧的交谈中,无时不感受到她乐观豁达的处事情怀以及她对履职、对社会的大爱与担当。进入新时代,释常慧表示将继续履职尽责,传递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