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致富梦
——石柱县政协助力沙谷村脱贫致富侧记
通讯员 谭将军 马泽平
沿着方斗山脉蜿蜒延伸、硬化一新的水泥公路前行,一座座崭新的民居在公路沿线时隐时现。忙碌的村民们正在对果树进行修枝、施肥,在肥沃的田地里不断翻出新土,期盼为来年的丰收播下致富的种子……一幅欣欣向荣之景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位于石柱县城西北部的万安街道沙谷村。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致力发展辣椒、中药材和经果林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变化,与石柱县政协的帮扶密切相关。
志智同扶增动力
缺乏劳动力、无稳定增收产业、内生动力不足曾经是该村难以脱贫的障碍。按沙谷村支书张洪平的说法,留守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脱贫信心和决心不强烈,加之以传统耕种农业为主,缺乏支柱型稳定增收产业,极大地制约了全村脱贫进程。
“‘天雨不润无根之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是前提。”石柱县政协主席孙开武表示。“除了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抓手,重点还在于对贫困户‘扶志’与‘扶智’,激发他们内生动力,从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面对贫困户致富能力弱、愿望低的实际,该县政协制定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帮扶计划,研究细化帮扶措施,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入户嘘寒问暖、出谋划策,鼓励、激发其信心,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户找到合适的脱贫致富路径,全力打好翻身仗。
不仅如此,石柱县政协还组织举办扶贫夜校,召开院坝会宣讲扶贫政策,邀请专家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培训……
“县政协的引导和鼓励改变了我们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脱贫致富的动力更强了。”沙谷村犁红组贫困户谭家祥说道。
精准施策拔“穷根”
根据沙谷村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和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有大量撂荒土地的现实,孙开武认为,建立稳定长效产业收益机制才是解决贫困户脱贫的保障。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经果林、中药材就成了打开产业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为此,该县政协牵线搭桥引进中药材公司,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实行订单收购。在解决种植技术难题的同时,也解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村民吃下了发展中药材的“定心丸”。
“摸清底子才能走对路子。”谈起全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后为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时,孙开武说道:“找准‘穷根子’是手段,开对‘药方子’引导群众走产业发展之路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引进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后,我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前胡种植面积在7亩左右,今年长势良好……”该村响水组村民冉光碧说。“前胡一年一收,投入成本少,发展起来有盼头。”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培育+技术支撑+便捷收购”为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目前,沙谷村种植前胡和百合等中药材面积已达到800余亩,中药材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
委员关怀齐发力
广大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石柱县政协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优势,发动广大政协委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帮贫困群众摘“穷帽”。
2017年3月,该县政协组织科技界别委员和农业种植专家,对沙谷村贫困户开展辣椒种植技术现场培训,发放技术手册200余册,让80余贫困户直接受益;5月,组织工商联界别企业委员为该村100余贫困户送去化肥和鸡苗;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中共界别委员为该村的贫困党员送去了慰问金,并积极协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一群群委员前后忙碌奔波的身影,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帮扶,沙谷村群众看在眼里,也暖在了心窝儿里。张洪平不无感动地说:“有了政协委员的倾力扶持,全村群众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走对了产业发展路子,有了政协委员的关注,群众脱贫信心不断增强。目前,沙谷村通过大力发展辣椒、中药材和经果林等产业,集群效应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