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校准扶贫准星
□ 作者 沈治鹏
最近笔者到农村调研扶贫工作时,有村民反映“个别被列入扶贫的家庭,已经购买商品房、商业用房、汽车或已经商办企业,甚至扶贫对象已亡故却还在享受优惠政策和待遇”的现象,这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真贫的精神相悖。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扶贫工作人员在核实建档立卡扶贫户认定条件时,手段较单一,往往是走乡串户到农户家中、左邻右舍核实了解情况,但这种方法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所获得的信息难免片面、失真,加之一些扶贫对象处于流动状态,就会导致建档立卡出现误差,无法精准识别。
在互联网时代,基层扶贫办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与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国土房管等部门联系,及时收集信息,由专人做好数据动态管理,准确消除此类现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精准扶贫的刀刃上,实现“应扶尽扶”“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做到这点,除各级政府要树立决胜全面脱贫的信心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校准扶贫准星,让贫困者真正脱贫,让脱贫者不再占用宝贵的扶贫资源。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