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民意“桥”
—— 渝中区政协街道联络委履职纪事
“现在,藏在社区居民楼的非法小旅馆正被陆续查处关闭,我们觉得越来越有安全感了。”家住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某小区的蔡大妈为辖区的治安环境变化点着赞。殊不知,这些变化的背后,与渝中区政协在街道架起的履职“桥”密切相关。
如何延伸履职触角,这是渝中区政协一直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去年,该区政协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探索性地在全区11个街道先后成立了“街道联络委”,为委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搭建起桥梁。
“我们街道联络委成立以来,22名委员已分批次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了多次调研走访,围绕‘住改非’、居家养老、特色老社区打造等事关基层民生的主题共提出了逾50条意见建议,其中已有10余条意见建议得到采纳落实。”身兼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区政协两路口街道联络委主任双重身份的周勇,对街道联络委发挥的作用赞不绝口,“街道联络委成立后,医疗卫生、教育等多个界别的专家委员每月都会走进群众中,倾听群众呼声,实实在在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为我们街道办事处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委员们也纷纷感叹,他们的履职工作越来越‘忙’。”
而街道联络委究竟是如何调动委员们的积极性,让委员忙起来的呢?对此,该区政协解放碑街道联络委主任、解放碑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晓江介绍:“区政协为健全与委员的联络沟通及管理机制,在去年初召开的区政协十四届一次常委会上,审议通过了《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委员履职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委员参加区政协街道联络委和界别组活动均不得低于两次等要求。”除了这些硬性规定,刘晓江说,他们也结合街道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将解放碑街道联络委的20余名委员按社区细分为10个社区小组,并设置了社区政协联络点,“每个社区政协联络点再选出一名点长,这进一步调动了委员们的主体意识和履职积极性。”此外,大溪沟街道为调动委员们的履职热情,还搭建了“政协委员进社区”平台,定期邀请委员到对口联系的社区参与基层接待、议事协商、社区活动。
“11个街道联络委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已通过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开展丰富活动等,充分激发了委员们深入基层一线履职的热情,为推动街道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渝中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街道联络委通过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调研,先后形成了《聚焦朝天门“住改非”隐患整治对策》《大力推行“三防三治” 有效强化社区治理的建议》等专题调研报告,收集了涉及老旧电梯改造、开展消防安全整治等方面的社情民意信息100余条;走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共计接待就诊群众840余人次,委员们还自发参与慰问社区孤老、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累计捐款超10万元……
“突出街道联络委建设,不断夯实政协工作的基础。”迈进新时代,渝中区政协主席陈大奎就更好地发挥街道联络委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街道联络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联络委与政协委员的联系,及时向委员介绍街道、社区的重要工作情况,定期征求委员对街道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街道发展的热点难点,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建好用好“政协委员之家”和“社区议事室”,探索开展民主咨询会、民主听证会、议事协商会、居民论坛等协商形式,密切关注群众身边事,努力化解烦心事,助力谋划长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