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绿色行者
—— 记北碚区政协委员王连勇
有人说,一个人多年来只专注一件事,要么太傻,要么太固执。北碚区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国家公园实验室主任王连勇就属于后者。近20年来,他一直专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我国今后正式创建国家公园体制指明了方向。消息传来,王连勇欣喜万分,但同时,他也有着担忧:“国家公园建设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如何将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以及健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相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致力国家公园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跟经济发展的矛盾总是难以调和,这让王连勇很是担忧。为破解这个难题,他将研究重心放到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
科学不分国界,研究不分距离。2001年,作为访问学者,王连勇奔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交流,考察了北美地区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北美已经被普遍应用的国家公园运行模式。
“单纯的保护并不能形成生态产业,只能依赖于国家和公益组织的持续性投入,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这让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事倍功半,投入大、成效低。”那段时间,王连勇更多地思考着我国生态保护失败的原因。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存在误区,“部分保护区过度强调经济开发,保护管理效能不高,盲目建设和过度开发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保护区强烈排斥经济发展,导致当地居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收不到经济效益。”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绿色发展的天然本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矛盾体。”作为相关领域的一名研究者,王连勇深切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他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致力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开启了王连勇探索可持续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融合发展的圆梦之旅。2001年,他开始从事国家公园体系构建和体制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于2003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支持,在西南大学(时为西南师范大学)成立国家公园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如今,从事保护区可持续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的王连勇,相继走访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调研当地的国家公园,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公园体系规划与建设、可持续旅游性质与业态及公园与保护区边界规划管理等课题。
让学术研究“落地”
单纯的学术研究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近年来,王连勇积极参与校地合作,将自己十几年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助力。2016年12月,首次被推荐为北碚区政协委员的王连勇更是积极参政议政,热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从长远角度讲,我们要建设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公园和一种国家公园类型。国家公园的建设基础是生态保护,但更广域的国家公园体系,应回应本地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历史文化特色。”前不久,受邀参与北碚区法治公园建设调研和规划倡议时,王连勇分享了他的观点。
北碚区的法治公园独具特色,是社会转型期一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尝试。王连勇实地考察了玉合山法治主题公园,并参与了蔡家法治主题公园的相关筹建调研工作。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在总结法治公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等途径,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大力推动和促成我国今后尽早形成全国法治公园的系统发展模式。
……
这,只是王连勇履职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将继续努力参与地方发展,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器。”王连勇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