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激活一池“春水”
2018年2月4 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具体的路径。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走进乡村,采撷鲜活样本,以各地乡村的新思路、新谋划、新举措,展示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气象、新作为。
文化润得乡风新
本报记者 凌 云
你知道用于粮食加工的“牛力八连磨”其实始于晋代吗?你知道那重达千余公斤的“榨糖机”在《天工开物》中亦有记载吗?……当蕴含着古代科技元素的农耕文化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美丽乡村展现出引人入胜的独特韵味。
2月12日,记者在合川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古楼镇的“天子摇金生态农业公园”看到,这里不但建有展示和介绍巴渝古代农耕生产生活用具的农耕文化展示馆,还辟有乡村艺术馆:各色鹅卵石拼贴的《寒梅图》、用花椒和八角粘贴的书法《蝶恋花》、把苍耳染成红色组成的“福”字……就地取材的原料变身为独具匠心的乡村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合川区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园区正致力于将传统农业与乡村修学、生活体验相结合,打造农耕文化艺术传播地。”合川区农委副主任吴从楷介绍。
“农耕文化”离我们有多远?现实是,越来越远离田间地头的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不了解农业、不走近农村和亲近农民,何谈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市政协委员苏胜齐对此甚是担忧,他建议让“农耕文化”走进校园:“鼓励城区中小学与农业龙头企业、休闲农业基地开展合作,创建学生‘田园学堂’;鼓励学校邀请农业专家常态化进校园讲授农艺知识,传授农艺技术。”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对此,合川区钱塘镇党委副书记周翔宇深有感触。2月12日,来到位于钱塘镇金子社区的金子沱革命烈士纪念园,她告诉记者,纪念园的修缮工作正有序进行,陈列馆将于今年竣工。“下一步我们还将把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街镇建筑风貌改造中,更好地传承好历史文化,丰富和提升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主流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的时代风范。”关于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市政协委员夏小敏建议道。她说,要通过创新文化载体和文化活动,持续赋予乡村文化更深刻的内涵。“坚持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春风行动
日前,永川区“春风行动”新春专场招聘会走进何埂镇,琪金集团、理文纸业、石笋山生态农业等28家企业提供100多个工种1226个就业岗位,吸引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 陈仕川 摄
村小期盼“旺旺旺”
本报记者 邓永宏
还有几天就开学了,会不会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就读?会不会有流失不读书的孩子?荣昌区峰高街道石盘小学负责人王友然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事。
王友然所负责的这所村小,是近年来众多被撤并村小的“幸存者”,但形势并不乐观。虽然1至6年级都有班额,但学生人数却不尽人意,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才20来个学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班只有8个学生。年前,就有家长向他抱怨学校英语课质量不好,准备让孩子转到10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
事实上,在现存的村小中,普遍面临与石盘小学一样的生源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质量与中心校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很多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弄到中心校或城区就读。
荣昌区昌州街道教育办公室教研员陈军认为,前几年,国家大力开展城乡均衡教育,让村小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学场地的优化、远程教学的器材配备等等,政府都投了很多钱,但村小在师资力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确实还待改善。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印发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表述,让陈军充满了期待。他说:“从中央文件精神到地方的具体实施细则,从实施细则到见到成效,还有做很多事要,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但力度空前,让人振奋。”
农业保险“护农伞”
本报记者 程 卓
“幸亏有这份保险为我们兜底,不然还得倒贴买谷种的钱。”春节前,綦江区打通镇大罗村的村民们领到农业保险赔偿金后开心地说。眼下,村民们一边忙着欢度春节,一边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为春天播种插秧做好准备。
去年8月,正值水稻扬花接穗之时,但村民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由于大罗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当年购买的谷种只适宜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方种植,稻谷到了接穗时节却光长壳。虽然粮食没有收成,但村民们也有一颗“定心丸”。
原来,在购买谷种时,村民们以每斤谷种30元的价格为自家的粮食购买了一份农业保险,如果粮食发生歉收等情况,便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一份赔偿。
据了解,购买了农业保险的村民先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赔偿申请,保险公司实地核实情况后,就将赔偿款交给村民,整个赔偿流程很快。当年购买了农业保险的大罗村村民都得到了每亩地五六百元的赔偿。
近年来,农业保险逐渐在农村地区推广开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保险”一词在文中多次被提及。比如,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这一部分提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等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江津区政协副主席、民盟江津区委主委李远杰对农业保险格外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的多次提及引起了他的思考。“农业保险的普及推广既可以鼓励农户生产积极性,也起到了稳定和助推农业生产的实效。”基于重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他建议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扩面试点,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即制定全市统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业,将全市重要的主导产业纳入范围,同时按照产业布局和规模,允许各区县根据地区特色和产业布局,自主申报2个或以上的区县特色主导产业,纳入全市统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使之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美丽乡村邀你来
本报记者 黄笛森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幅员面积36.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2.3万人的沙坪坝区歌乐山镇,看到曾经的碎石厂、石灰厂等乡镇企业已所剩无几,农业生态园、农家乐却遍布全镇,生意红火。不少农村的老屋也已摇身变为三四层甚至还带私家车库的小洋楼。而那一条条以前遇雨就泥泞不堪的田坎路,如今也已硬化成可两三人并行的水泥道,穿行其间,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从眼前欢快地飞过……
“现在农村确实变美了,不仅房子修得漂亮,道路建得宽敞,房前屋后也不再如从前杂乱无章。”63岁的刘莉说起农村的变化,欣喜不已,“如今,我每周都要和姐妹们爬上歌乐山吃农家乐,呼吸乡村里的清新空气。”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但如何进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呢?市政协委员们对此持续关注并为之建言。
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铜梁区副区长、民盟铜梁区支部主委蒙格丽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各领域专业人才、知识分子到农村;持续推动土地流转,盘活宅基地市场和集体用地,引入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综合体绿色产业;建立新型乡村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等,继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台联界别也通过集体提案建议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着手,加强乡村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此外,市政协委员、南川区规划局局长李玉梅建议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工作力度,采用重点突破、逐步扩大的方式不断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纵深发展;由市城乡建委牵头建立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缓解资金缺乏、环卫设施不足、后期管护较难等问题;建立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筹资筹劳,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