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3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云梯上的西沱古镇

□ 作者 钱昀

清晨的阳光,温暖和煦,照在青石板石梯上,照在吊脚楼的青瓦白墙上,屋檐下一串串黄橙橙的玉米、红艳艳的辣椒染上了灿烂的金色,这丰收的颜色带来了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唤醒了依偎在长江边上一个名叫西沱的古镇。

古镇位于重庆石柱县境内,站在江岸极目远望,浩荡江水在眼前奔涌,江上帆船点点,对岸的石宝寨清晰可见。江岸边,崭新洁白的牌坊上刻印着三个金色的大字:西界沱。高大伟岸的牌坊立于长江边,成为万里长江的新地标。

西沱是千里巴盐古道上的起点,古镇因盐而起,因商而盛,作为连接川鄂交通的水驿,旧时的西沱镇极为繁盛,是一个商业贸易中心城镇。古镇的商家大多把商铺修在云梯街的两旁,整条街既是一条巴盐古道,又是一条商贸大道。云梯街旧时叫“坡坡街”,古道与长江垂直,从江边的山脚一直通到山顶,共有一千多级石梯。青石板铺成的云梯陡峭险峻,弯弯曲曲,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旧时的云梯街上每天都有穿梭来往的背夫,他们用双脚和汗水把石梯打磨得异常光滑圆润。云梯街与其他古镇不同之处是,每隔一段石梯,就有一个平台,这是方便背夫们放下重物,抽袋旱烟,解乏小憩的地方。街上还有厚重的石头打成的水缸,在其他古镇这是用来灭火的太平缸,在西沱镇,这样的水缸不仅有防火蓄水的功能,还有为让背夫们喝水解渴的功用。背夫是最苦的谋生行业,大多行走在山间险道上,一路爬坡上坎,汗如雨注,正是背夫们用辛勤的汗水,才换来了古镇的繁荣。

解放后,古盐道背夫的行业消失了,但背盐的民俗却流传下来,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盐运民俗”。运盐的民俗节目通常在节假日表演给游人们看。只见一队背夫头缠帕子,脚穿草鞋,手拿丁字形拐杖,每人扛着大麻袋,弓着腰,一步步登上石梯,背夫的艰辛又一次次重现在现代人的眼前,那过去久远的记忆重又被唤回。

由于时代变迁,古镇由繁华变得沉静,西沱的云梯街却以独特的方式被来往的人们记住。漫步云梯街,站在街道中央,回首从低向高望去,眼光会被依山而建的渝东南穿斗吊脚楼所吸引,那雪白的山墙和黑色的青瓦层层叠叠,构成一道只有在西沱镇上才能看到的建筑奇观。如果说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曲曲折折的青石板石梯是西沱镇的容貌,那么西沱文化展览馆则展示了古镇的灵魂。

展馆大门内悬挂着一幅巨型油画,画面上有缓缓流淌的江水、长在墙缝中枝叶茂密的黄葛树、古老的石拱桥、一层层青石板阶梯通向一个院落,这个院落既像是道观寺观,又像是豪门大宅,朱门半掩,大门房檐飞翘,高大的马头墙阻挡了院内的风景,只有一丛丛青翠的枝叶探出围墙外,也许是黄昏时分,太阳刚刚落下去,江面、石板路上点点金黄。画面构图精致优美,给人幽深静谧之感。虽是油画,却有中国山水画中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

这幅名叫《西沱风景》的画作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在他优美的画作中,游人们在这里展开了一段西沱镇的文化之旅。文化展馆由西沱旧医院、熊家大院和熊家药房三座房子组成,蒋介石的私人医生熊丸就是在熊家大院里长大的。三座房子内分别展示了西沱镇的三个主题:“巴盐古道上的传奇烙印”“繁华古道上的历史见证”“似水流年中的移民文化”。古老的器物、清晰的照片、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昔日场景的布置,带领人们穿越到古镇的历史时光中,展现了西沱镇在巴盐古道上的重要地位、文史脉络及文化影响。西沱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曾经的繁荣积淀出古镇深厚的文化,古镇不仅把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土家族文化这些南来北往的地域文化融为一体,还有会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码头文化、盐运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古镇融合交汇,形成古镇特有的韵味。

在西沱的古镇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