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生态岸 保护长江水
生态,是全面小康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18次。其中,明确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正是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和聚焦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建设特色化生态文明城镇
龚伟 摄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彭世祥) 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基础和关键区域。“以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为基础,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明智之举。”今年全国两会上,王济光提出,应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形成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王济光告诉记者,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基础设施差、人地矛盾突出,在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转移任务艰巨,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果按照自然流动外迁方式而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那么上游沿江地区的人口转移总量将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一些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运行,大部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仅为1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5%和75%。另外,上游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也非常严重。
为此,王济光建议,应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镇、村(社区),依据国家对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对每个乡镇科学定位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城镇;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特色发展,加快生态搬迁,切实减少人口荷载和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侵害;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成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区县、村镇和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型社区、绿色学校。
同时,以生态文明城镇为依托,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完善运行监管机制,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生态家园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余国东:
加大三峡库区生态补偿
龚伟 摄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李祥) 余国东对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他深知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的重要性。在他眼里,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不仅是“乡愁”,更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得知自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余国东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入库区开展调研。他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加大三峡库区的生态补偿力度上。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而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和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重庆市特别是三峡库区有关区县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亟待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带着自己的调研成果,余国东满怀期待地进京“赶会”。
谈及加大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力度的必要性,余国东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理由。“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是长江经济带中典型的经济低谷区,贫困区县集中连片。”他告诉记者,农业生产在库区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三峡工程开工建设时,三峡库区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35:26,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自然经济比例大、商品转化率低。移民搬迁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虽有所提升,但层次仍然较低,对库区自身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依赖过大,深加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实现自我循环增长。
此外,建国40多年来三峡工程建设长期论证一直议而不决,为减少淹没损失,国家严控库区自筹资金项目投资,基本未进行大型项目投资,库区产业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国家加快中西部对外开放步伐、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三峡库区政府专注“百万大移民”,企业忙于“关停并破”,错失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和重庆市对三峡库区执行了差异化的发展和环保政策,由于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政策,库区不能靠自身原始积累或牺牲环境成本获得初步发展基础,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又向周边大城市集聚,‘马太效应’明显。”他担忧地说,“2017年,三峡库区8个库区重点移民区县66%的财政支出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态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余国东呼吁加大对重庆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并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重庆市涉及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16个区县分批纳入支付范围。
“同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将重庆纳入2018年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指导支持重庆与邻近省份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力度。”余国东言之切切。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
启动长江全域湿地保护行动
张异 摄
本报北京讯 (记者 戴娟 李幸) “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长江上游之肾’和‘中华水塔’,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张洪呼吁,应启动长江全域湿地保护行动,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上游因其重要的地理区位、优良的植被覆盖、丰富的水资源等,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张洪说,长江流域湿地面积945.68万公顷,湿地率5.25%。长江干流湿地面积561.69万公顷,湿地率9.99%。“湿地生态系统有涵养水源、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要作用,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中之重。”
张洪同时坦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长江上游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开发对湿地生态影响明显,梯级水电开发改变江河河势,中断水生生物生活路线,对水生及河岸生物产生严重影响;水坝阻隔导致部分洄游性鱼类绝迹;盲目开垦及超强度放牧导致湿地退化和面积大为减少;水资源及湿地动植物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同时,长江上游湿地功能丧失及退化,使得河流径流不稳定,蓄水、净水功能下降,顺应自然规律的天然水资源分配模式被打破。尤其是长江上游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湿地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使得湿地资源不堪重负,已经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
为此,张洪建议,应尽快启动长江全域湿地保护行动,在长江上游建立湿地联盟,启动湿地重大修复与湿地恢复,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制定长江上游流域湿地分区、分类、分级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同时,应推进长江上游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把湿地生态产业与乡村经济发展、湿地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实施流域区际间湿地生态补偿,有效调动长江上游各省区市流域湿地治理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