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加速度” 创造新未来
委员畅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特派记者 张 异
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靠什么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如我们先人所讲,要苟日新、日日新,要天行健、自强不息。”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只有新旧动能真正实现历史性转换,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我们要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小气候”,增加我们的虹吸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不负嘱托,以创新驱动重庆高质量发展,书写重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分组讨论中,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组数据,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黄燕苹、涂建华、温涛等的共鸣。委员们吐露心声,充满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硕果累累。
议政建言中,住渝全国政协委员用亲身感受和经历,讲述了中国创新带给百姓生活的一个个变化:
“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手机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正成为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新标配’。”黄燕苹委员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中国在供给上的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共同的需求,创造出令世界震撼的大市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黄燕苹说,如今在许多大中小城市,都能实现“动动手指商品到家,刷下手机轻松支付,高铁出行省时省力”的美好生活。
发挥平台优势,协同推进创新驱动;降低专利费用促进民企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在字斟句酌的提案里,在倾情履职的议政中,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们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各个层面建言献策,以“小切口”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小气候”,唱响重庆版的创新“好声音”。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发挥平台优势,协同推进创新驱动。”王济光委员表示,重庆拥有国家级的高新区、两江新区、自贸区等多个创新平台,应发挥各大平台优势,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统筹布局和大力推进各种类型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平台提供优质的技术孵化供给、创投资本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创新制度供给,打造西部一流的创新生态,引领和支撑全市创新创业生态。
王济光建议,重庆在培育市级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还应不断推动市级创新平台升级为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形成“金字塔”型创新平台体系,从不同层面为促进国家地方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作用。另外,还应加大引进高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培养本土特殊人才的力度,为重庆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党中央高度关注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的营造,增加虹吸力,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我感触颇多。”在涂建华委员今年提交的6件提案当中,有3件是涉及创新发展方面。
涂建华委员认为,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为此,他建议:修订《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修改《专利费用减缓办法》,降低专利费用促进民企制造业转型升级。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有干劲!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将‘创新驱动’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创新在各行各业成为风尚。”温涛委员表示。
赴京前,温涛委员对西部地区创新发展作了深入的调研思考。他认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之一。
温涛说,西部R&D投入在数量等级上与沿海省份差距不断拉大。重庆为360亿元、陕西419亿元、云南不到200亿元;四川较高,2016年为561亿元。而上海、江苏、浙江均在1000亿元以上;广东则已经达到2000多亿的等级。
针对研发投入短板,温涛建议: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研发投入力度快速提升。同时要科学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发展,依托“双一流”建设有效促进产学研融合,用好用活现有资源,助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这是市委、市政府紧扣中央要求,切合新兴产业历史变革进行的重要部署。”委员们认为,重庆智能装备和产品制造等方面起步较早,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未来要对当前智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支撑不够等问题,逐一补齐“短板”,以此推动智能产业与智能化应用形成互动,用创新跑出重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