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3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4

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牵挂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一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必须打赢打好的重大战役。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是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体现着党和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距离2020年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还存在哪些“短板”?怎样补好这些“短板”?在全国“两会”上,脱贫攻坚也是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他们直击问题,认真思考,提出了一条条精准的对策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刘文贤: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李祥/文 龚伟/图) 脱贫攻坚作为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倍受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刘文贤的关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提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他深受感动。在全国“两会”上,针对扶贫对象抽样调查中发现的“错退”“漏评”现象,他大声呼吁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确保每一名贫困群众都按时精准脱贫,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是什么原因导致“错退”“漏评”现象发生?在调研中,刘文贤深究问题根源,发现了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中存在的三块“短板”。

“贫困划线标准调整不及时是导致‘错退’‘漏评’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刘文贤说。他以西部某地为例,2015年依据贫困发生率不大于3%的脱贫验收标准,15个非贫困区县的所有贫困村和2个市定贫困区全部通过了市级层面的脱贫摘帽验收。随着中央对脱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概念和刚性标准,且在2017年增加了支出型贫困,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按照现行的验收标准去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贫困人口“错退”“漏评”现象。

“扶贫对象与低保、五保衔接不到位,与残疾贫困标准不一致,与统计部门口径不统一;对于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贫困户家庭人口统计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直接影响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统计质量”……刘文贤认为,制度性因素也是造成贫困人口识别不准的重要原因,直接导致贫困人口认定结果底数不清。

此外,监管不到位也造成了贫困人员识别“错漏”。他举例道,有的基层采取给钱、给项目等短期攻坚行为,使一些在贫困标准线左右摇摆的贫困户“短期脱贫”;有的村干部对贫困人口识别的标准把握不准,只算收入,忽视刚需支出,导致支出型贫困户“被脱贫”;有的基层选择性地执行评定标准,把家有病人、残疾人、学生作为识别贫困户的主要或唯一标准等。

如何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消除“错退”“漏评”现象?刘文贤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将建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识别标准统一为‘两不愁、三保障’,并将采信指标由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民可支配收入,与统计部门统计指标保持一致。”刘文贤建议,凡是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全部纳入脱贫人口;没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视为返贫或错退;一般农户自己无能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按规定程序纳入建卡贫困户。

对于如何评估农户贫困程度,刘文贤则建议建立百分制测评体系,通过“评测生活条件、评测生产条件、评测人口素质、评测教育负担”等指标,以分值进行确定,“60分以下的为重点贫困户、60分至80分的为一般贫困户,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户。”

“让扶贫信息系统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使扶贫对象评定更加公开公正。”刘文贤呼吁,建立扶贫大数据平台,在现有贫困户信息查询系统基础上,增加政策解读、大数据比对、跟踪服务等功能,设立并开放申请递交、质疑质询、调查回复等专区。同时,建立贫困人口识别结果管理巡查制度,加大贫困户抽查力度和密度。

全国政协委员丁时勇:

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李祥/文 龚伟/图)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样关注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审计局副局长丁时勇,则把履职的目光,聚焦到如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上。

“近年来,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等系列举措,基本实现了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丁时勇在点赞的同时,也直指部分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

他分析,由于缺知识、缺技术,自身发展产业的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遇到难以化解的风险比如重大疾病、自然灾害,这些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脱贫群众极易迅速返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从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入手,拓宽其收入渠道,形成稳定收入来源。”丁时勇建议,要彻底阻断返贫和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问题,首先应在“扶智扶志”上做文章,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他提出,要坚持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分类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增强脱贫群众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要切实发挥好企业、致富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带动脱贫群众致富奔小康。

此外,他建议深入挖掘各地特色产业优势,鼓励支持脱贫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林果业、农家乐,促进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多村一品、联户多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农业,通过持续推进产业脱贫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还要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农业成为工业、服务业的一部分;鼓励企业综合性经营,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向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发展,让贫困群众成为企业的职工,享有城镇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创新资金收益扶贫模式,推进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让群众更多分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丁时勇认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促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有利于充分挖掘农村农业资源,把贫困群众的土地等资源盘活用好。

“贫困群众只要有了‘资产’‘职业’‘保障’,便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也才能够真正彻底摆脱贫困状态。”丁时勇意味深长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温涛:

推进金融扶贫机制创新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张异 文/图) “应立足完善顶层设计,多维度推进金融扶贫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温涛的观点引起委员们的共鸣。

脱贫攻坚战是国家的大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赴京前,温涛下基层、转田坎,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力求“小切口”助推破题“大视野”,为脱贫攻坚精准支招。

“金融扶贫的本质在于依托金融要素的注入培育贫困人口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生产发展能力,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温涛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当前金融扶贫在顶层设计、供给主体、需求主体、实践模式、保障制度五个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现象。

他举例说,在供给主体层面,对2661户农户的调查显示,贫困农户平均获得正规金融借贷额为2863元,而精英农户则高达6936元;在需求主体层面,62.76%的贫困户认为自身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保障制度层面,调研地区高达40%的农户未能参与农业保险……

针对五个层面的短板,温涛多维度支招金融扶贫机制创新:在完善金融扶贫的顶层设计层面,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金融扶贫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保障金融资源分配的精准性,实现“强实抑虚”。加强金融扶贫的主体培育,应积极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产品创新和服务的力度,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合作性金融组织,加快政策性保险及担保机构建设。科学应对贫困群体分化问题,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兜底的范围之内;对于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分类施策,逐步培育其发展能力。构建贫困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模式,在需求主体层面,要加强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构建合理的传导路径,依托金融资源注入,着力提升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在供给主体层面,要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对金融资源进行精细化部署,确保支持对象精准;要辅之以合理的优惠性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实现其财务可持续。健全金融扶贫的配套制度,一是由政府将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与信用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建立“贫困农户信用评价+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识别率;二是建设“三农金融服务室”,打通金融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以协议的方式积极对接,打造“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室+农户”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精准扶贫;三是完善金融扶贫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扶贫资源的全方位监控,依法处理违法违规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