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3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古代才女诗“救”婚姻

□ 作者 赵柒斤

古代有“诗教”说法。《礼记·经解》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说,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古代许多才女用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词挽救一段段即将失败的婚姻,何尝不是家庭与伦理的“诗教”?

提起诗“救”婚姻,西汉时期,善抚琴、精诗文的卓文君,知名度无疑最高。当卓文君收到一封13个字的信后,立即悟出“无亿”即“无忆、无意”,明白丈夫司马相如有弃妻纳妾的念头,便回了一首千古绝唱《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收了夫心。从此,两人携手白头。2000多年后的今天,“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仍被美女们奉为择婿的座右铭。

与卓文君相比,东晋才女苏蕙以回文诗锦绣《璇玑图》,又堪称一绝。《晋书·列传》第六十六章说,窦滔妻苏氏,始平(今湖北丹江口市)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写文章。“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但野史说,窦滔流放时,另寻新欢。苏蕙得知,将千百首情诗浓缩于840字,并花了数月,在一块八寸见方的手帕上,以回文诗锦绣《璇玑图》,送给夫君。窦滔纵读、横读、斜读、正读、反读……均可成诗,且字字情、句句意,尤其是“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感动得窦滔“潸然泪下”,最终夫妻重归于好。

唐代范摅史料笔记《云溪友议》卷上也记录了两位才女用诗把丈夫重新拉到身边的事。“真诗解”条谓: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长时间在陈颖(今河南许昌一带)游学,结果因长得帅、学问好被高官看中,准备招他为婿。已有妻室的南楚材,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派遣家仆回去取“琴书等”,并转告妻子“他求道青城、访僧衡岳”,不学点真本事绝不回家。南楚材的妻子薛嫒,“善书画,妙属文”,她知道丈夫“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势”后,就对着镜子画了一幅“写真”,并写下“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一起寄给丈夫。南楚材收到妻子寄来的“写真”及诗文,幡然醒悟,从此“夫妇遂偕老焉”。

该书“毗陵出”条以慎氏一首爱情诗彰显“女子之所能”。文章说,蕲春(今湖北蕲春)人严灌夫,到一个毗陵(今浙江某地)地方旅游,认识了当地一个儒家之女慎氏,遂结为夫妻。结婚10余年,慎氏没生育,严灌夫便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名义休妻。“慎氏慨然登舟,亲戚临流相送。”临别时,慎氏赠给狠心丈夫一首感夫诗:“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飞一饷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慎氏在诗中对丈夫无情休己并没太多怨恨,只是借民间望夫山的传说,表白了对十余年婚姻生活的珍惜和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最后“灌夫览诗凄感,遂为夫妇如初”。

其实,古代诸多女性以其不凡的才能对抗封建社会中不道德的婚姻伦理,借助一首首“字字珠玑、情深意切”的诗词表达她们对爱情的忠贞,演绎了多少令人赞叹的爱情绝唱。可以说,古代这些才女以自己的睿智才华表现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尊严,抒发了她们对爱情、亲情的热爱,也使我们看到了古诗词的神奇力量。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