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不败之城神秘面纱
一段曾与合川钓鱼城齐名的抗击蒙军壮烈英雄史;
一块石碑掀开了小小城池在战火中坚守18年之久的传奇故事,而正史却只字未提;
一场史学家之间的争论,地势说、特别武器说、神秘物质说;试图——
揭开不败之城神秘面纱
风烟滚滚18年,在重庆市南川区曾发生过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后人却对此几无知晓。这场历时18年的战争就是发生在距今约750年前的龙岩城抗蒙战争。
龙岩城,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东坡。烟雨蒙蒙的时节,我们驱车从南川城区出发,沿南(川)道(真)公路行驶约1小时左右,穿过马嘴隧道便来到了龙岩城脚下。抬头仰望,只见龙岩城酷似一匹脱缰的野马,昂首直立。张开的马嘴,有气吞山河之势,因此龙岩城又名马脑城。
750多年前,当地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城池,从此,便成了扼守西南地区的一道坚实壁垒。作为川黔的必经之路,龙岩城又被称为“南方第一屏障”。
微风习习,雨雾纷飞,我们一行人从马嘴隧道右侧登山,踏着依稀可辨的石板路蜿蜒而上,去探寻龙岩城18年抗蒙不败之谜。龙岩城也是南川摄影人的福地,我们不止一次登上龙岩城,去记录她的绮丽风采。
遥想,曾经脚下的这条石板路一度被认为只是一条普通的盐茶古道,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部门在龙岩城凉风岭偶然发现了一块摩崖石刻碑,一段淹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的战争才渐渐浮出水面。
行进约半小时,我们来到了凉风岭岩石刻碑前,同行的友人矗立石碑前诵读碑文,以期还原那场风烟滚滚的战争。碑文虽然经过750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露,但字迹仍依稀可辨: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割耳朵报功),功不一书。”碑文还记载:“捆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迭颂,宰揆抠宣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创建也。”
据考证,碑文记载的是公元1259年初,蒙古悍将兀良合台手下率军从湘西假道黔北攻到龙岩城下,两次重兵攻城,历时两个月之久而未攻下,最后死伤惨重,被守将茆世雄为首的守军击退的往事。后来,由于宋将士守城有功,受皇帝嘉奖,并称龙岩城为“邑中第一要隘”。
读过碑文,我们沿凉风岭山脊而上,攀行不到10分钟便到达龙岩城门。城门为圆拱形,条石砌筑,门洞高约2米、宽约1.5米。站在城门前回望,只见城池建于一处三面绝壁的悬崖顶部,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通往城中。虽然经过750多年的风雨,但城门依旧,在其门楣上方的石条上“蟠龙砦”字样完好如初。站在城门前遥望,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时刻。
回顾:
龙岩城抗蒙保卫战
公元1259年,蒙古大军发动灭宋战争,大汗蒙哥率领数万铁骑,从川陕交界处一路南下,直捣当时的西南重镇重庆。
为阻隔贵州方向的南宋援兵,蒙古大军决定先占领龙岩城这个堡垒。然而,骄横的蒙古骑兵万万没有想到,原以为不堪一击的小小城池,竟然18年屡攻不破,蒙古大军损失上万士兵,始终未能征服这座山岭。直到南宋灭亡,龙岩城内守军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城投降。正是这场保卫战,让龙岩城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引发了史学家的神秘猜测。
之所以“神秘”,因为关于这场战争,查遍正史,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史学家们只好大胆推测,蒙古统治者(即后来的元朝)对这种“小规模”的失败战争羞于写进历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因为就在同一时刻(即1258年底至1259年7月),在重庆合川钓鱼城也进行着一场规模更大、更加惨烈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蒙古最高统治者蒙哥大汗被守军的强弩射中(也有说是中炮),不久伤重而死。元史对这场战争“无奈”地记下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想“隐瞒”都不行。因为这场战争,他们的大汗在这里捐躯。而后忽必烈率领攻宋蒙军全部撤回了蒙古高原抢汗位,南宋政权得以又苟延了20年。已经打到了欧洲多瑙河一带准备一举吞并欧洲并窥视非洲的蒙军也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欧洲就此逃脱“上帝之鞭”的惩罚,世界历史由此为之改变!
不过,令后人或是史学家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龙岩城能够抵挡蒙古铁骑18年的猛攻呢?
猜想:
猜想一: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质 疑: 蒙军攻城拔寨经验丰富,垭口难御强敌
如果你还不曾体验过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话,那么只要到龙岩城走一遭,就会明白其所包含的全部要义。这里天然形成的山峰垭口凉风岭宽不过5米,两边都是陡峭狭窄的山路。龙岩城扼守在垭口上,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壁垒。
但是,多年从事文史研究的学者张钦伟却认为,险要的地势并不是当时龙岩城能够抵抗元军18载的唯一原因。他说,虽然这一带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守,但当年蒙古大军纵横欧亚,势如破竹,积累了大量攻城拔寨的经验,龙岩城仅仅凭借着一道垭口,又怎能抵御蒙古铁骑18载的强攻呢?
猜想二: 罗氏鬼国,骁勇善战
质 疑: 土兵器难阻数万大军
罗氏鬼国是古代“羌夷”族系中的一支,又称罗施鬼国。其疆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重庆西南部和贵州省北部,是一个强盛的土司政权。三国时期,因协助蜀国、平定孟获有功,被诸葛亮亲自表封建国。罗氏鬼国的族人骁勇善战,是当年保卫龙岩城的重要力量。在元朝建立后,罗氏鬼国因曾经参与抗蒙抗元而不复存在。
据说,罗氏鬼国族人有着过人的智慧,他们懂得巧妙地利用各种自然元素,就地取材制造各种武器来对付敌人。比如,“绊马坑”就是用来对付敌人骑兵的有效工具。在广袤的金佛山上生长着一种取之不尽的奇特竹子——方竹,它看似圆、实则有棱有角。方竹质地坚硬,柔韧性强,特别适合制造弓箭、竹标。相传,元军先将方竹截成40厘米左右的竹段,把一头削成锋利的竹尖,使其成为尖溜溜的竹标。然后用明火熏烧竹尖,让竹尖变得更加坚硬。最后将这些制造好的竹标安装在事先挖好的土坑里,一个专门对付骑兵的“绊马坑”就完成了。敌人骑马经过,必然会掉进事先挖好的坑里,同时尖溜的竹标也将刺入敌人身体。
但是,这些相对原始的武器,在后人看来尽管便捷、高效且有一定的杀伤力,要阻止数万蒙古大军的不断进攻却是远远不够的。
猜想三: 神秘物质,倾刻致命
质 疑: 民间传说尚无证可考,真假难辨
探险爱好者探测,金佛山的山腹中隐藏着一个又一个幽深的洞穴。其中,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生死洞”的地方尤其神秘。相传洞内有生洞和死洞两个支洞,洞穴深处白骨密布,阴森恐怖。当地人认为,洞中隐藏着一种能够顷刻间致人死亡的奇异物质,正是这种奇异的物质,令当年攻打金佛山龙岩城的蒙古骑兵尸横遍野。更令人无解的是,在金佛山庞大的洞穴系统里,个个都有保存完好的神秘灶台。而这些灶台是用来做什么,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难道这个灶台就是生产神秘物质留下的遗迹?
经考证,“生死洞”就在龙岩城城门不远处,是一个巨大的兵器库,存放着当年抗蒙的武器。几年前有关部门曾试图打开“生死洞”,但慑于有罗氏鬼国先祖留下的神秘物质未敢轻举妄动。所以,里面是否存在着顷刻间致人死亡的神秘物质,至今未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