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智解“三点半难题”
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了,家长却要五六点才下班。尴尬的时差,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请假不现实、放托管机构顾虑多……“三点半难题”怎样解?渝北区通过免费开设课后服务活动交出了一套完美的解答方案。5月18日,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课后服务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渝北区的创新样本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纷纷好评。
在渝北区教委负责人看来,这份完美的答卷里,不仅饱含着渝北区教师们的辛勤劳动,也充满着政协委员的智慧。
“近年来,随着渝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前来渝北安家置业的市民越来越多,学龄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三点半难题’日益突出,那些放学后无人接送、无处可去的孩子给学校、老师、家长带来了很大压力。”渝北区教委负责人说。
“三点半难题”走进了渝北区政协委员们的履职视线。在渝北区政协秘书长夏凡的记忆里,无论是在区政协全会的联组讨论上,还是委员们提交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中,“三点半难题”成为委员们近年来关注度最高的一个热词,“比如,民进渝北区工委在2016年提交的集体提案《规划放学时间以增加体育活动,解决小学生放学太早及体质下降等问题》中,提出了‘离校时间不强制,实行弹性离校’‘所需经费纳入教育预算’‘扩大体教老师队伍’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委员们的用心建言,得到了渝北区政府的积极回应。
2017年3月19日,渝北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在区内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课后服务活动。随后,该区空港新城小学、两江小学等15所学校立即展开试点工作。
“区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主动、自愿和免费三条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自愿参与,并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城区学校、农村初中每班每月1800元、农村小学每班每月16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课后服务实现了全免费。”渝北区教委负责人说。
在课后服务内容上,该区则注重服务内容分段化、师资力量优质化、活动形式多样化,以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并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1、2年级各校以班辅为主,安排演讲、飞叠杯、作业辅导等内容,回家后不再留任何作业;3至6年级以参加社团为主,结合培优补差,学生回家不再留书面作业;7至9年级以培优补差为主,参加社团为辅。”渝北区教委负责人介绍,各校结合教师的配备结构,普遍开设了课后作业辅导、学校社团活动,并结合“一校一品”建设和特色化发展需求,实施校内走班制度,设置阅读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普类、智力类、实践类、生活类等多样化的社团形式,城区学校共有社团350多个,农村学校有社团60余个。
“此外,区教委还牵头探索制定了课后服务工作考核办法,各学校细化管理方案,并联动公安、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截至目前,没有一例因课后服务发生的安全事故。”渝北区教委负责人说。
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既帮助家长解决了不能按时接送学生的难题,也让孩子们享受到课后的“幸福时光”,更让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据介绍,渝北实验小学勇夺全国小学生女子篮球锦标赛冠军,创造了重庆市新纪录。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市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该区有2人荣获市长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的全市教师负责情况满意度调查中,渝北区跃居主城九区第一,实施课后服务“3+1”课程目标的空港新城小学还被评为全国首批34家“课后服务示范点校”之一。
“开展课后服务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渝北区教委负责人感慨地说,“相信在委员们的继续关注和支招下,渝北区的课后服务工作一定会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