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6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呼唤“生活着的古镇”

□ 本报记者 凌云

5月25日,全国政协举行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资政建言。听闻这一消息,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主任王济光格外振奋,彼时,他正和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考察团一行在贵州省调研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工作,而一个月前,他们还远赴浙江、安徽进行了同题调研。

谈起这个话题,王济光感触很深,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名城名镇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使之真正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文化基础。

自国务院2008年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来,已经走过十年。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名城名镇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日益提高,保护和利用工作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名城名镇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规划编制修改工作滞后;全民保护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言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王济光坦言:“在关系处理和正确应对上稍有不慎,就会触及中华文明传承存续的文脉根基!”

他建议首先要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摸清家底,立足保护,规划先行,推动整体保护与个性特征保护有机统一,“要注重保护规划创新,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保护规划编制中,突出区域协调,严格整体保护,强调构建网络化、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保护体系。”

王济光认为,只有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才能保障名城名镇保护利用之路行稳致远。他说,一要持续推进立法工作,二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三要提升全民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四要重视发挥人大的立法监督、人民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古镇的保护利用。

他还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原住民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活态传承中的作用,形成原住民与城镇共生的文化传承模式。

“保留原住民,历史文化名镇才有生命力!”市政协委员、学习及文史委副主任谭小兵对此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赴浙江、安徽调研时,两省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本”思想:“安徽的西递、宏村、三河古镇和浙江的西塘、乌镇,都创造了具有生命力的保护模式——对以原住居民为核心的群落进行保护和利用。这与许多‘外迁再造’的保护模式相比,就是‘生活着的古镇’!”

出台相关规定保护原住民合法权益,提升全民保护文化遗产意识,注重规划先行、出台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多渠道资金支持、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利用拥有坚强后盾……在谭小兵看来,两省的这些经验可资借鉴。

他说,与浙江、安徽相比,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利用起步较晚,还存在法律法规支撑不力、工作机制框架粗放、突破管理和技术难题的协调机制不健全、保护资金保障渠道单一等问题。他建议我市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完善立法,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利用保驾护航;三是重视规划,切实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四是加强指导,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五是利用好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留住原住民,打造原住民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利益共同体。”他再次强调道。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