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造血”滋养脱贫路
——忠县政协助力扶贫贷款小记
通讯员 谢 洪
“白公街道贫困户韩银先于2016年11月向邮储行申请诚信贷5万元,建造800平米猪舍养殖生猪,2017年出栏生猪150头,实现收入30万元。”
“石子乡贫困户廖红国于2017年12月向农行申请诚信贷5万元,在八斗台景区发展住宿餐饮,实现收入5万元。”
“花桥东岩村刘青春于2017年9月向农行申请诚信贷5万元,养殖肉兔1万只,2017年实现收入10万元。”……
近日,在忠县政协第20次主席会的专题协商中,该县财政局负责人用真实事例和准确数据交出了一笔“账”——普惠金融诚信贷试点成果。
好政策为何只有一头热
2017年2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增收,忠县县委、县政府与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签订普惠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决定率先在全市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工作。凡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不需担保和抵押,最高可获财政全额贴息5万元的产业创业扶贫贷款项目,即“普惠金融诚信贷”。
普惠金融诚信贷工作已开展一年,贫困户贷款积极性如何?贷款的钱用好了吗?产业发展起来没?在今年县政协年度协商、调研、视察安排中,该县县委向县政协“点题”——专题调研普惠金融诚信贷工作。
今年4月,拿到“考卷”的政协委员们在政协副主席冉崇政的带领下,组成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
“我是不会贷这个款的,贷来我也不知干什么。”当调研组在金鸡镇木坊村进行普惠金融诚信贷政策宣传时,年近50岁的贫困户杨某直接表态,“自己种点庄稼,够吃就行,贷了我还担心还不起。”
“杨某的想法其实代表着很大一部分贫困户的心态。”随行的县农行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农行、邮政、农商行等三家银行投放一般农户诚信贷只有433户、2109.6万元,贷款率仅0.24%。”
“贫困户贷款意愿不强烈,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创业意识较淡薄。”忠县政协常委、经发委主任沈辉隆说,在调研走访的马灌果园、官坝丰裕、永丰东方等6个村社,调研组成员处处能感受到这种消极心态。
“某村申请贷款26户,而获得贷款仅2户”“ 农行二级支行全县只有14个网点授权办理29个乡镇(街道)的诚信贷,占比不足一半”……忠县财政局副局长、政协委员孙红还发现贫困户申报多、投放少和承贷银行网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此外,调研组还了解到一个特殊的问题:某建卡贫困户借款人2017年10月死亡,但贷款银行却在2018年2月才发现。“贷后管理不到位必将产生金融风险,给银行和政府带来不小的损失。”
扶贫贷如何贷出产业路
扎实的调查研究,促使调研组一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主席会上,委员们热烈讨论,献上了一条条“真金白银”的建议。
针对贫困户不愿意贷款的问题,沈辉隆分析说,客观上是农村留守老人多,缺劳力、缺技术,贷款没有用途,而深层次原因则是农村产业基础不强、产业带动消费能力不足、农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为此,他建议,加大农村产业培育,通过动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引一些农业企业、专业种养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效益农业,从而刺激普惠金融与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
“银行和政府合作不协调也影响了诚信贷的全面推广。”孙红分析说,信贷人手不足不能及时配合乡镇经发办和村社干部开展贷前调查,因此造成“申报多、投放少”。因此,孙红认为,要建立村干部与农户、政府与银行良性互动机制,强化村组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配合信贷员开展贷前调查,收集贷款意愿强烈的农户信息资料,为承办银行提供便利,提高贷款投放效率。
同样,陈永革常委认为有了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介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金融风险。“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经常与贫困户交流和沟通,他们最清楚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能力、产业项目的选择和贷款的需求。”陈永革建议,一方面各试点银行应建立扶贫贷款容错机制,为基层一线的贷款经办人员松绑;另一方面,应以刚性文件规定帮扶责任人作为贫困户贷款直接责任人,要全程监督扶贫贷款使用,如果出现不良追偿,帮扶责任人要承担贷款风险责任。
“还要引导并鼓励各金融、保险、担保企业不断拓展扶贫担保和保险业务,提供诸如‘光伏贷’‘产权贷’等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助推农村产业大发展。”忠县政协副主席冉崇政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金融扶贫是手段,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关键。”忠县政协主席陈加义一语中的。他强调,金融扶贫以“造血”的形式改变了以往财政扶贫的“输血”形式,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好普惠金融诚信贷作用,激发贫困群体创业创新,最终走上产业脱贫的稳健之路,让困难群众与全县人民一道步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