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用什么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崛起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地”目标之一,也是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凝聚起强大的合力。五届市政协积极行动起来,把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作为本届市政协首次常委视察主题,既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担当,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次生动践行。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大平台:理顺体制机制
本报记者 黄笛森
“我市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老百姓从中能有多少获得感?”……5月22日,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一分团的委员们带着疑问,实地考察了龙兴工业园区规划展览馆、两江寸滩保税港区、咖啡交易中心三个对外开放平台。在视察过程中,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硕对大平台建设取得的成绩倍感振奋,对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充满信心。
在6月5日的常委视察意见情况交换会上,黄硕进一步呼吁争取中央支持,理顺自贸区与所在行政区的关系。
这,也是参加视察的委员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平台顶层设计。”意见交换会上,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余季平道出了第一分团委员们的共识。他说,加强平台顶层设计首先要加快推进重庆自贸区立法,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为先行先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结合重庆实际,建立完善高效现代的考核体系;完善全市对外开放平台发展整体规划,明确平台差异化功能定位。“此外,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改革创新。”
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理顺和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对照国际规则和其他地区成功经验,进一步科学界定两江新区与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的权责利,减少多头、交叉、空白管理;对一些区域相近、功能相近的开放平台,从管理体制上加以整合;建立重点开放平台战略联盟或构建重大项目市级招商统筹制度,避免平台间恶性竞争;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共建共享统一应用的信息系统,着力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展。
江北机场T3A航站楼候机大厅
重庆西站自助售票机
大口岸:破除政策障碍
本报记者 程 卓
整体规模更大的江北国际机场、更靓的窗口形象、更加快捷简化的出入境办证流程……这系列变化让参加第二分团视察的常委们印象深刻。“但是距离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要求,重庆大口岸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要面临的就是政策障碍。”在常委视察意见情况交换会上,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业委专职副主任郑胜兰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除了江北机场航空口岸、寸滩港水运口岸外,我市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和其他水运口岸受口岸‘直接出入境’定义的影响,正式开放面临着政策障碍,再加上国家《口岸管理工作条例》一直未出台,制约着我市其他口岸对外开放的发展。”郑胜兰的观点得到了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谭净的呼应,“重庆深处西南内陆,强调‘直接出入境’,对内陆省区的口岸设立和扩大开放都有很大限制,建议呼吁国家加快出台《口岸管理工作条例》,取消其直接出入境的限制,为内陆省区推进口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意见交换会上,三峡大坝船闸通行拥堵问题,也成了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焦点。委员们建议,呼吁国家加快推进建设三峡枢纽新通道论证立项等前期工作,尽早实施,破除长江水运向东开放的瓶颈;积极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建立长江上游外贸集装箱船舶优先过闸长效机制,并采取适度限制沙船等内运物流,以缓解三峡过闸拥堵,提高长江口岸开放效率。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进一步利用重庆“水空铁”口岸优势,合理分工多式联运,打造联动的开放口岸体系;结合重庆南向开放,针对海南省建立自贸区、自由港可能带来的物流、贸易等影响作深入研究,力争扬长避短,谋求合作共赢。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证大厅
大环境:优化人才战略
本报记者 程 卓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大工程,由众多因素相辅相成,在大环境建设中,人才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视察情况意见交换会上,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主任夏永鹏代表第三分团发言,针对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对外开放法制环境不健全、“放管服”改革不彻底等大环境建设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工作,组建对外开放国际商事法律智库,为外企法律问题提供专业咨询意见,打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
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雳宇直言人才建设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市高端人才引入量与上海等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市在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上还不够合理,现有科技人才结构承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较少,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还不够优化,人才聚集效应不强……”
剖析原因,刘雳宇认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不是薪酬待遇和优惠政策,而是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建设的重点应着力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政府要继续加快职能转变,建设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型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人才吸引来后,如何留住人才?市政协委员、新加坡丰隆集团城市发展集团(中国)总裁廖洪海建议创建高品质国际生活空间,引导外资来渝办学、办医,为外籍人士和家庭提供一站式服务,营造集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文化等一体的集中生活区,实现外籍来渝人士教有所育、医有所治、活有所乐。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展览馆
九街北仓文创街区
大通道:融通多式联运
本报记者 黄笛森
围绕我市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这一主题,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四分团的委员们通过视察与座谈,梳理出水运通行能力受阻、铁路运能严重不足、高铁建设滞后、高速公路通道偏少、航空货运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和政策孤岛现象较突出等诸多问题和不足。
“我市的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有一定成效,如北向的中欧班列(重庆),发展趋势良好且增速较快,但略显单一。”市政协常委、大渡口区政协副主席周进源通过认真思考,建议要抓住机会扩大和拓展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构建起我市对外开放的“南向通道”,并积极争取将“南向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过路费优惠政策、运营补贴制度,进一步下浮重庆至钦州港段班列运价,降低运营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形成南北通道的闭合线路。
“目前,我市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上已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还需进一步重视对外开放通道的信息化建设。”市政协委员、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国平在视察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打通信息孤岛,关键要统筹规划国际物流信息联通,实现国家间物流信息共享共用。“信息化不仅仅着眼物流,其实也包括服务。”他建议推动国际通关便利化,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检互认共管机制。
“着力培育南向通道,能提升通道的精准度;统筹规划国际物流信息联通,能提高通道的融合度。”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宗委主任吴亚代表第四分团委员们发言时呼吁,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通道的速度;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增加通道的宽度。
如何提升通道速度?委员们建议,以实施重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此外,推动国家相关部委尽快启动实施“三峡新通道”建设,加快长江荆江航道及上游航道整治。
如何增加通道宽度?委员们建议,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加强国际多式联运顶层设计,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争取海关总署支持重庆建设多式联运建管中心;应用大数据科学合理调度运能。
大产业:加快集群发展
本报记者 邓永宏
“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浓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文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五分团代表、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在肯定我市在对外开放大产业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直陈问题。
如何“对症下药”?王济光认为,首要解决的是思想意识问题。在他看来,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内陆开放高地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树立“只有大开放,才有大产业”的意识,才能积极营造大开放促大产业的发展氛围,牢牢把握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具体要求。其次,还要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比如:以笔电、智能手机为重点,打造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以长安、小康、力帆等为重点,打造智能联网汽车产业集群……
重庆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旅游城市,常委们从大产业这个角度,敏锐地感觉到,旅游业开放的整体程度不够高,开放水平不够平衡,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还存在差距,拳头产业不强,产品供给不够丰富。市政协常委、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新认为,要以“行千里、致广大”为中心,挖掘其丰富内涵,创新重庆整体形象,“对内促进素质提升,对外开拓国际市场。”
就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话题,常委们还有很多建议,比如,充分利用好重庆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这一特色,进一步完善跨江桥梁旅游设施建设,把重庆桥梁打造为重庆都市旅游的特色品牌项目,并借鉴国内外廊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两江人行跨江观景大桥。
各抒己见的常委们,达成的共识是——外向型产业的培育、发展和集聚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能,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场外声音>>>
市交委:“三年行动”畅通计划
结合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交委将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突破。建成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提高中欧班列(重庆)、“渝黔桂新”等国际物流大通道运行效率;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到2020年,全市通车总里程达3800公里,对外出口通道达到27个;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到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2亿吨、500万标箱;建成国际航空枢纽,到2020年,全市开通的国际航线达到100条左右。
市公安局:办证更简便
近年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积极构建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政策举措体系,在全国首推了省级跨区域办证,首批启动了护照“按需申领”等;积极构建以民为本的服务举措体系,于今年5月1日全面推行了办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等;积极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工作体系,大力推行了“出入境网上办事大厅”和微博、微信服务等。
市文化委:让巴渝文化走出去
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双翼发力。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文化外交重点任务、海外文化年度合作等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交流中搭建桥梁、促进发展。参加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伦敦书展、东京动漫展、法兰克福世界博览会、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国际展会,创新文化营销传播方式,推动巴渝文化走出去。
市旅发委:推介多元重庆
推出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产品,让开放的重庆更吸引人。强化推广以朝天门和解放碑为代表的重庆山水都市之旅,以天生三桥和金佛山为代表的世界自然遗产之旅,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以融汇温泉为代表的重庆温泉养生之旅,以内河豪华邮轮为代表的长江三峡观光度假之旅,以陪都遗迹为代表的重庆抗战文化之旅。
市政府口岸办: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重庆口岸实行7×24小时通关保障,全天候保障航空口岸进出境航班、旅客和鲜活产品等通关通检。统筹全市电子口岸建设,搭建了电子口岸公共交换平台——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于2017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促进了业务流程优化,压缩通关时间10%,降低企业成本10%。
市金融办:创新金融服务
建立了自贸区与中新金融项目一体化推进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印发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若干措施》38条,从金融支持贸易及结算便利化等方面,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业务创新提供了指导和具体实施路径。与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新加坡金管局共同举办第二次金融对接会,通过搭建平台,吸引了90家中资金融机构、50家新加坡金融机构、400名金融领域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参与对话互动,拓宽合作领域。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推进监管智能化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开发了市场主体分类监管平台,推动法人数据库与地理空间数据库融合运用,开发建设了重庆自贸试验区区域识别系统,以电子地图为载体,以空间定位为手段,实现自动确认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一键识别重庆自贸试验区主体等功能。(邓永宏 黄笛森 程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