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6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她为艺术“痴”

——记丰都县政协委员万雪芹

□ 作者 张红蓉

即将开馆的丰都陈国勇艺术馆,背倚青山,俯瞰长江,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壮美的自然山水巧妙结合,宛如窈窕淑女,欲语还羞。艺术馆的建设颇有故事,它见证了一名北方女子与南国江城丰都的不解之缘。

倾其所有建艺术馆

上世纪90年代,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宁夏姑娘万雪芹与丰都籍国画大师、收藏大师陈国勇共结连理。就这样,这名北方女子也与丰都结下了情缘,最终留在了丰都这片热土,并被推荐为丰都县政协委员。

2003年,因三峡大坝蓄水,丰都县城整体南迁。“长江北边有名山与上善文化,而南边就没有可圈可点的文化资源,感觉县城过江后整体文化氛围就弱了。”陈国勇无意间提及回馈家乡的意愿与万雪芹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不谋而合,就这样,在筹款不足50万元的情况下,夫妻俩决定在丰都建设打造一座艺术馆。

几经考量,万雪芹和丈夫决定把艺术馆建在兴义镇培元塔之下。艺术馆依势而建,馆内陈列展览夫妻俩毕生心血,包括陈国勇的书画作品和两人倾其一生收藏的玉器、陶瓷、青铜器等文物。建成后,这座艺术馆将与长江对岸的名山遥相呼应,进而造就有青山有绿水有艺术整合的“大美丰都”。

为了建馆,夫妇俩四处借钱,卖掉了珍爱的老宅子,甚至要靠卖画来筹款。艺术馆的设计、建筑购材、督工,夫妇俩都亲力亲为。工程在预想中渐渐推进,艺术馆日渐成型。然而,2010年到2012年间,陈国勇教授三次中风,建馆的重任一下子全压在了万雪芹肩头,她只得更加频繁地在两地奔波。2015年,感觉身体吃不消,也不想愧对学校师生,万雪芹索性辞职到丰都专心建艺术馆。

“现在想想,那时候胆子真的很大。”万雪芹感叹,艺术馆的建造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

把余生献给这方热土

“我决定把艺术馆做好,把文化这篇文章作好,把这当成终身事业来做。”在丰都县2017年两会上,万雪芹被推荐为政协委员时坚定地说。

在担任委员的一年多时间里,万雪芹的4件提案都关乎丰都文化发展。她认为,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文化大县也不等于文化强县。没有叫得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产值,文化资源就只是死的资源,“揣着金饭碗讨饭吃”极可能成为现实。

“如何把‘文化资源’激活为‘文化资本’?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万雪芹说,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政策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都会使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对如何做大做强丰都文化产业,万雪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搭台”,它本身也要“唱戏”;文化产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角色的转换和支持;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和发展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采取并购、重组和联合等措施做大做强,这样既克服政府资金上的不足,又促进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培养高雅文化;要上下联动,形成政府支持、多元投入、多方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开拓丰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对于丰都文化的发展,万雪芹不仅献智,更要尽一份力。她微微一笑说,“我会引荐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与当地的作家协会、音乐协会一起,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带动周边乡镇的贫困户到艺术馆就业,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助推丰都文化产业发展,把余生都献给这片热土。”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