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愿望
记得儿时,每到端午节前夕,母亲就要去扯些菖蒲、陈艾挂在门楣之上。我问为什么,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她讲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说旧时,张献忠的部队入川到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百姓拖儿带女,四处躲藏。一天,张献忠发现有位逃难妇女一反常态,背着个大男孩,牵着的却是一个小男孩。张献忠顿生奇怪,遂上前盘问为什么要背大扶小。
妇女悲痛地说:“大的是邻居的孩子,其父母被官兵杀害,他孤苦伶仃,独苗一根,我不保护他,他家就有可能绝后了。这小的是我儿子,他受点累没什么,还有我啦。”
张献忠倍受感动,当即嘱妇女回家去,扯些菖蒲、陈艾挂于门楣作记。之后再令属下官兵,凡见挂有菖蒲、陈艾的家庭,一律不准骚扰杀戮。结果使该妇女一家,以及仿效者,皆免遭灭顶之灾。后人就在每年的那一天挂起了菖蒲、陈艾,沿袭成俗。
不久前,读到著名作家李政权的民俗系列作品——《由传说得名的地名》,其中谈到重庆地名的来历时说:“重庆城由传说而得名的地名相当多,几乎有一半的地名都隐藏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之类。”还举例说,解放碑附近的“杨柳街”,就有一个栩栩如生的传说。讲的是当年张献忠进川攻打重庆时发生的故事。故事情节与我母亲讲的一模一样,只是妇女背的不是邻家的儿子,是前房姐姐生的,“姐姐死了,我要对她的娃儿好生照顾,不能只顾亲生的就丢下大娃儿”。门上挂的不是菖蒲、陈艾,而是张献忠顺手折的“一枝杨柳条”而已。显然,此传说讲的是同一件事。
再查史料发现,此传说还有一个版本。其内容大同小异,仅把张献忠说成了黄巢,把湖广填四川说成了唐僖宗年间的黄巢之乱。那门楣上挂的仍是菖蒲、陈艾。不过,菖蒲、陈艾的意义和作用却发生了嬗变。它主要用途则是驱鬼避邪、消灾化难了。但是,正如李政权所说,一切传说都有一个美好愿望,都祈求扬善惩恶,都希冀过上美好生活。也许正是人类的这种共性,才促使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世代延续。至于故事是真是假,传说来龙去脉就不重要了。只要朗朗上口,只要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牢记,就传颂。
菖蒲与陈艾苦涩味重,的确有驱散蚊虫之作用。后来,端午之前,人们就有意识、有目的地上山扯了菖蒲、陈艾、麻柳叶、夏枯草、蒲公英、牛耳大黄等等,与雄黄一起熬水,用于洗浴,以预防蚊虫叮咬、生疮害病。究竟它有多大作用我不知道,但母亲在世时,我每年都要沐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