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把“绿色+”融入城市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秀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凤凰山
微电影城夜景
西街
以前秀山县城小,梅江河绕城而过;现在城区大了,梅江河从城区里蜿蜒流过。如果你持一支长篙,撑一叶扁舟,唱一曲秀山花灯在河水中闲荡,穿梭于吊脚楼和岸柳,抬头仰望廊桥,你会忍不住问,“这不就是隐居的世外桃源吗?”
襟黔带楚、连接四省(市),秀山拥有天然的绝美景色,是镶嵌于渝东南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重庆东南部最为重要的门户之一。
近年来,秀山以“一城三园”为重点,着力建设武陵山区宜居之城、文创之城、旅游之城,构建新型文化、旅游、城市关系。
秀山县委书记王杰表示,通过提升城市经济、人文、生态、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加快把秀山全面建设成为武陵山区最美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让近者悦、远者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目前,秀山县把“绿色+”融入城市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拓展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风貌特色,坚持点、线、面结合,加快形成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特色鲜明的城市格局,争取到2020年,创建成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体育公园场景
修旧如旧 老城西街升级4A级景区
秀山县老城西街在很多60后、70后的记忆里,曾经一度“繁华”,裁缝店、杂货铺、客栈等应有尽有,在喧嚣声中,留下了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时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老城西街渐渐被人遗忘,西街甚至成为秀山城市建设的一道“伤疤”。
如何让老街获得新生,让曾经的繁华和人气重新得以聚拢?
在城市建设中,秀山县确定西街“修旧如旧”改造理念,注重打造百年老城西街,对区域内房屋分类设计,注重立面组成元素的搭配,保留有历史特色的封火墙、吊脚楼建筑群和古朴文化,改造残破建筑房屋风貌,恢复西街历史原貌。
同时,升级改造基础设施,进行综合管线管廊铺设、片区街道雨污分流、街面青石板铺贴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秀山县已修复了天后宫、八卦井、凤翔楼、码头牌坊等西街历史原貌,植入民俗商业院落群体等内容,将西街改造成了展示秀山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商贸文化的景观步行街。
随着一批古老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通过改造让传统韵味重新得以复原的西街已升级成为国家4A级景区。
围绕西街改造,秀山还对老城区的中和街道解放社区付家院组等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目前完成了付家院、拥军街等8个片区背街小巷改造,面积约6.5万平方米。
秀山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着建设“人文城市”的改造理念,重建中,尤其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人文历史古迹,延续城市文脉,西街改造中修复了天后宫、八卦井等古迹和吊脚楼建筑群,将古街文化、传统商贸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进行集中展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旧城改造“样板”。
秀山县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特别赋予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雕塑、灯饰、建筑和民俗民族展示主题公园,涌现出滨江美食街、花灯美食街、微电影城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加大花灯、民歌、书法、农耕等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整理及保护和开发力度,整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统筹建设 新城打造“海绵城市”
秀山县在统筹推进凤凰新城、行政中心组团、科教文卫片区、平凯片区等区域开发,提前谋划高铁区域建设的同时,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自成功申报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秀山县统筹推进新城区建设,倾力打造“海绵城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把秀山建设成为山水相依、生态循环的宜居宜游宜业之城。
秀山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打造“海绵城市”既是民生实事,也是“城市双修”的核心,这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在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基础上,秀山县积极创新思维,跳出“海绵”看“海绵”。在充分体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求的同时,解决污水治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病”,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向,完成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目前,秀山县按照“建成区分步改造、建设区同步实施”原则完成建设3.4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地下管网改造,稳步推进综合管廊试点,电力、通讯、供水、污水、燃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城市病”得到极大缓解。
伴随城市建设,秀山县还积极推动“内畅外联”,以渝湘高铁、渝怀铁路、包茂高速、秀松高速、秀印高速等为重点加快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按照“二环六横六纵”城市道路布局加快凤凰大道、两园大道、黄杨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同时,该县还启动了县域免费WiFi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实施精细化和智能化城市管理,整个县城城区形成了数字化、网格化、全覆盖、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
做透绿色 扮靓“城市会客厅”
如今,梅江河穿城而过,河道干净了、水清了,曾经消失的鱼儿又回来了。
黄昏时分,在秀山城区梅江河畔滨江公园,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落日的余晖中悠然自得。
据了解,按照“河在城中、城在河中,森林在城中、城在森林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秀山县积极保护城区的山体、水系,加强城市边界及城市空间控制,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打造总量适宜、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公共绿色空间和“城市会客厅”。
秀山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该县立足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造城周森林屏障。其中,对梅江河县城流域一江两岸全部明确为城市绿地,严禁一切商业开发,实施全长20公里的梅江河生态修复暨滨河绿道建设项目,打造集生态绿色、康养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长廊。
同时,秀山县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思路,已建成滨江公园、平凯公园、乌杨公园、体育公园等综合公园8个、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16个,在建中央公园20万平米,不断刷新城市生态颜值,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目前,该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40%,人均绿地面积37.02平方米/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3平方米/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
在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秀山县还积极发展生态园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理念,推进产城互动融合、一体发展。目前,该县科学规划了三大园区,即在县城西北布局1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东北布局6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另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三大园区将促进现代工业、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聚集发展,进而支撑城市发展。(文 德)
边城古渡 杨秀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