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王国里的笔耕者
——记巴南区政协委员吴江文
6月10日,两江新区,首届重庆数字出版年会举行。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数字出版盛会,此次年会主要关注讨论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热点并总结发展经验。
“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业态,对我市‘十三五’期间将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意义重大。”九三学社社员、巴南区政协委员吴江文的讲话成为这次年会的聚焦点之一。作为主办单位重庆华略数字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在会上发布了2017年度重庆数字出版业发展报告。
探索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研判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吴江文立足“一岗双责”,书写了一份精彩的履职答卷。
数字文化的研究者
2010年,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现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重庆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注入一剂“强心针”。
“由于融合性强、涵盖领域多的特征,在我国缺乏针对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情况下,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潜力等始终无从掌握,极大地制约了产业决策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吴江文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及时调整方向,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上。他通过研究我市数字出版发展、媒体融合领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域融合发展,及时掌握数字出版发展态势,来破解存在的问题,推动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从2011年至2013年,历经3年的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吴江文率先编制了我国首个《数字出版及相关分类参考目录》,与统计领域专家研制了数字出版产业统计方法。在重庆市文化委的推动下,重庆数字出版产业统计纳入全国省级统计试点,用的分类标准和统计方法、指标就是他的研究成果。2017年6月《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发布,数字出版名列其中,代码为8626。
几年来,吴江文与市文化委相关处室先后合作完成了《数字出版产业统计方法与实践》等5个数字文化相关研究项目,并独立完成数字文化及相关市级科研项目近20项。2016年,由市文化与重庆华略数字文化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年重庆数字出版业发展报告》,是列入《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报告》的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出版年度发展报告。他还建议成立了国内首个省级数字出版产业协会——重庆市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并当选为秘书长,促进了重庆数字出版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避免产业内耗作用明显。
研究成果只有转化和采用才能真正助推发展。2014年—2017年期间,吴江文的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被《重庆社科智库成果要报》《决策建议》和巴南区政协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加快我市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关于组建区域传媒集团推进区(县)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关于建设西部教育数字出版基地的对策建议》等信息均得到时任副市长、现市政协副主席谭家玲的肯定和批示。
2017年7月,吴江文获得“2016-2017年度数字出版影响力人物”称号,实现我市在此领域零的突破。
文化传承的守望者
吴江文除了探究数字文化发展规律、研判数字文化发展趋势之外,还致力于促进数字文化落地。近年来,他积极助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我要努力做一个文化传承的‘守望者’”。
他重视传统节日,呼吁挖掘和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和恢复,建议将传统村落中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力凝聚起来;重视农耕文化,强调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充分融合起来,既发挥农村独特文化魅力,又为数字文化产业全覆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吴江文相继走访了全市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提出了“建议高校建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促使科研院所从阵地建设角度出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地生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传承活动”“设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日”等建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挥数字文化产业内核价值。需要坚持与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结合,坚持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既要有物的载体显示,更要有人的演绎影响。”吴江文认为,重构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还应发挥数字文化产业内核价值,要构建看得见、够得着、有坐标、有示范的优秀项目。
为促进巴南区产教融合发展,他走访了10余个区县后提交了《巴南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研究》,提出要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计划、构建政校企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功能配套等建议,得到巴南区政府积极采纳。
此外,他提交的《关于优化和改进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教材编撰的建议》《关于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奖的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被九三学社中央、市政协采用,所提的相关建议意见为国家相关部委和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