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滋养 “金花”盛放
—— 长寿区政协倾力助推农业发展记略
瓜果飘香、白鱼入舟、肥猪拱门……盛夏时节,被誉为长寿区农业“五朵金花”的柑橘、渔业、畜禽、蔬菜、林果“竞相绽放”。
看到这一幕幕美丽的乡村景象,一直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长寿区政协主席张华格外欣慰:融进了政协智慧、凝结着政协人汗水的“五朵金花”,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政协“秘方”解渔忧
银鳞雀跃、鱼儿满舱。6月下旬,长寿区葛兰镇冯庄村下坝湾,彭戚水产养殖场,3万斤“黄优一号”(黄辣丁的优良品种)被重庆主城水产批发商抢购一空,老板彭群益领到了30万元的销售款。
彭群益的大获丰收,让周边收成普遍不理想的养鱼户煞是羡慕,纷纷向他讨秘诀。对此,彭群益也毫不隐晦:“不是我的技术比你们好,而是去年区政协‘穿针引线’帮的忙。”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养了20多年黄辣丁的彭群益和本地其他养鱼户一样,最近几年遇到一个新问题:本地黄辣丁品种老化,普遍抗病能力弱、生长慢,效益差。
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很快就被深入调研的长寿政协人发现了。
去年6月,正值酷暑。在区政协开展的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视察调研中,委员们深入当地菩提、万顺、但渡等街镇,走访了十多位养鱼大户,最终发现了他们正遭遇的共同烦恼。
带着问题出发、心系助农增收。随后,调研组决定邀请区里的水产专家到武汉市江夏区考察取经,并辗转几地,最终帮助彭群益从当地引进了“黄优一号”。
“‘黄优一号’的效益的确比老品种好。今年下半年我要扩大规模,引进300万尾。”看到彭群益的成功,周边不少养殖户也想“换频道”,彭群益毫无保留地将“政协秘方”告诉了他们。
打造高科技鱼苗培育基地、延长产业链、增加受益群体……近年来,长寿区政协助推渔业发展的许多意见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该区水产品质量、供给侧结构调整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目前,长寿区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基地,在全市12个有机水产品中,长寿就占了10个。
政协“搭”桥助橘香
“今闻拟建乐温桥,喜极难免梦中笑。从此过河无车渡,回乡不再路迢迢……”前不久,当得知“今年长寿将加快乐温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被写入长寿区《政府工作报告》时,家住渝北区的汪城一夜难眠,赋诗《致乐温大桥》表达在外游子的激动心情。
年过半白的汪城,老家在长寿龙河镇乐温片区。上个世纪50年代,因国家重点工程狮子滩发电站的建设,长寿湖蓄水发电,乐温片区被阻隔在龙河镇的对岸,往来出行十分不便。
乐温片区与垫江县交界,是长寿晚熟柑橘的主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多年来,因为没有桥,沿湖两岸群众往来需要排队过车渡。若遇到雾天,等上三五个小时是常事……”汪城回忆说,因为隔河渡水,家乡上万亩夏橙“养在深闺人未识”。
《关于在龙河镇乐温片区修建公路桥的建议》《关于加速推进长寿乐温大桥建设的建议》……近年来,长寿区政协委员先后以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持续关注乐温大桥建设,为发展建言献策,为百姓传达心声,最终促成了大桥的建设。
“乐温大桥既是交通之桥,更是发展之桥。”长寿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乐温大桥的修建不仅可解决乐温片区群众的安全出行问题,还可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打通又一条长寿连接垫江的陆上通道,降低当地上万亩晚熟柑橘的运输成本,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长寿区政协把倾力助推“五朵金花”开花结果,作为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每年制定专题调研工作方案,听取区农委、林业、水务、畜牧等10个部门就全区“现代农业基地”规划建设汇报,并重点围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在区政协的大力助推下,目前长寿区实现了现代农业“三园”“五区”的全域规划,构建起了以粮油产业为基础,柑橘、渔业、畜禽、蔬菜、林果“五朵金花”为主导产业,中药材、花卉苗木产业为增长点的“1+5+2”特色效益农业体系,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标准化晚熟柑橘基地、沙田柚种植基地和蛋鸡养殖基地,农业园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