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7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哑河村精准蝶变

—— 潼南区政协结对帮扶贫困村记略

通讯员 黄学勇

在潼南区的西南方,距城区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哑河村。

走进哑河村,看到的是敞亮规范的便民中心、整齐划一的整治地块、集中成片的产业基地,听得最多的是潼南区政协的扶贫故事……

村里有了便民中心

“多亏了政协帮助,我们村才新建了26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过去村里没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办事很不方便。现在新建了便民中心,大家有事随时都可以找干部”……提及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哑河村的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高兴的,还有潼南区政协主席张彬。

哑河村的贫困症结在哪里?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带着疑问,2014年初,潼南政协机关走进了新的结对包帮村——哑河村,实地“把脉”“问诊”,现场对症“下药”。

看着哑河村不仅经济发展落后,村支两委连像样的办公场地都没有,只能借用原村小场地,孤零零立在小坡丘上,破败不堪,张彬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

在区政协的积极协调下,哑河村获得50多万元项目资金,专门用于修建便民服务中心。不仅如此,该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杨中富还为哑河村捐赠现金5万元,帮助便民服务中心完善设施设备。当年底,新建的村级服务中心落成竣工。

“便民服务中心建起来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也明显增加了。”村干部们说。

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哑河村虽叫“哑河”,但村里却无河,只有一条山水沟;地貌呈山丘状,沟长湾多,地块小散;离城镇较远,且村社道路多为泥结碎石路面,硬化仅约10公里……地理因素制约着哑河村的发展。

“要把村民的人心聚起来、信心鼓起来,还要打破各种瓶颈的制约,让哑河村的发展基础强起来。”张彬说。

从2015年开始,区政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哑河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底,该村已初步完成国土整治项目,共整治全村10个社土地800余亩、囤水田120亩,硬化村级主干道路和社道路18公里,新建骨干水渠1公里、人行和生产便道6公里,整治维修山坪塘8口,投资总额96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全村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条件。

此外,区政协还大力助推该村加快危旧房改造,仅去年就组织实施贫困户C、D级危旧房改造14户,兑现补助资金27.2万元;协助理赔建卡贫困户农房保险1户2万元,确保全村贫困群众居有所住。

“在区政协的帮助下,我们村搞了土地整治,我们现在种地也方便了,还有企业老板打算来承包土地了”“多亏了区政协的帮助,让我们建起了新房,住起放心多了”……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在张彬看来,“输血”扶贫不是长久之计,激活“造血”能力才能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

过去,哑河村的经济支柱主要为传统的种养殖业,全村仅有莲藕100余亩,10亩及以上的养鱼大户3户,村民们各守“一亩三分地”,虽辛勤耕耘,但日子却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针对哑河村农业产业滞后的实际情况,潼南区政协在产业扶贫上发力,助力该村念好“农”字经、做好“地”字戏。一方面,帮助村支两委调整产业规划,引导村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组织委员中的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家进村对村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结对深度贫困户开展生猪代养,确保贫困户增收“真金白银”。

“在区政协的包帮引导下,我们成功流转土地近2000亩,现已全部种上了柠檬,今年还在柠檬基地里间种西瓜800多亩、冬瓜600多亩,农民每亩土地流转收入五百到六百元,300多人在基地务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打工挣钱。”村支书倪仁波说。

走进该村的柠檬、西瓜、冬瓜基地,看着进进出出的运输车辆,张彬和村民们欣喜地算着今年的“增收账”。大家深切地感到:走上精准脱贫路,哑河村的美好未来越来越有盼头!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