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7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草原上的绿色变革

——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考察随行记

□ 本报记者 彭世祥/文 龚伟/图

在伊利集团考察

7月9日下午3时,内蒙古呼伦贝尔。从车窗远望茫茫草原,恰似一幅绿色绵延的美丽画卷。

此时,住渝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专题考察团一行,正奔赴额尔古纳市的西山湿地考察。

四个小时车程后,考察团抵达目的地。蜿蜒的河流,葱郁的林带,连绵翠色,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片12.6万公顷的“亚洲第一湿地”,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这使考察团成员无不为之震撼。

这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厚重之笔,从中可以领悟内蒙古绿色篇章最精妙的布局。

此刻,站在西山之巅,远望内蒙古大地,天高云淡,绿波荡漾,从林海向草原、从乡村到城市不断蔓延,将内蒙人的绿色梦想与幸福生活绘就得多姿多彩……

使命:守护北疆“绿长城”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

在责任和使命面前,内蒙古全区上下牢记嘱托,认真践行,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绿水青山间定调发展底色,生动诠释了以绿增色、以绿生财、以绿造福的发展理念。

一路走来,委员们惊喜地发现,在内蒙古,一种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像珍爱生命一样去守护身边这片绿色,才能让内蒙古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

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已浸融在内蒙古人的骨子里、行动中。“中国钢城”——包头,这座以稀土、钢铁闻名的工业城市,却同时摘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见证了包头走出的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互融并进的发展道路。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一个万亩“城市绿肺”,可谓中国城市中的“唯一”。其水草肥美,设施齐备,气候宜人,不时有市民休闲漫步、运动健身、孩童嬉戏……这让许多“大城市”的市民羡慕不已。而这也是包头市坚持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顶层设计的一个范例,且几十年不改初衷。

考察团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编制实施了《包头市生态功能区划》《包头市生态保护纲要》等。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包头市环境优化经济宏观战略研究》,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提升、重点开发、适度发展和生态保护四类功能区,为科学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走进包头钢铁集团、北方重工业集团、第一机械集团,委员们注意到,以重工业起家的包头在向综合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也将“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向大气污染宣战,累计投入已达200多亿元,完成脱硫、脱硝、除尘等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67个,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让包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同时,包头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在产业结构“绿化”上着力,培育“绿色产业”,成功申报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这些惊人巨变,正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更是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的美丽果实。

包头这一范本,完全改变了委员们对内蒙古的初步认知。王济光委员认为,内蒙古把生态文明理念变成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不仅仅是各级领导或者相关部门,更让广大民众以及全社会形成共识,很值得称道。

刘文贤委员说:“内蒙古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内蒙古人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奋斗历程。”他对内蒙古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给予了更多关注。

戎蓉委员也有同样感受。她说:“置身美丽草原,享受着适宜的气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环境真好。”她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度大、措施硬、效果实。对此,我们信心更足。

内蒙古绿色发展理念,同样也让严琦委员更加欣喜。她认为,生态内蒙古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性跨越,变成全社会共同行动。

转型:按下绿色“快进键”

放眼广袤的内蒙古,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江河湖泊清波交响。

这是绿色变革的内蒙古节奏!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

从加强污染治理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从推进清洁生产到划定生态红线,内蒙古形成了标准引领、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等有效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奔驰在呼伦贝尔浩瀚的草原上,满目草绿蜿蜒绵长,生态围栏牛羊成群,清新空气沁人心脾……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赢取“生态红利”,绿色产业已然成为呼伦贝尔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绿色化为引领,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依托草原、森林、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积极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雪原、呼伦贝尔大花园、呼伦贝尔大族源这4张名片,创新推出中国冰雪那达慕、呼伦贝尔夏季那达慕、中俄蒙美食节、民族摄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同时,抓好农区特色村落、牧区庄园牧场、林区天然氧吧、民俗家庭等体验式精品旅游项目。海拉尔的全国青少年定向锦标赛、满洲里的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扎兰屯的杜鹃节、鄂伦春旗的篝火节、鄂温克旗的瑟宾节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内蒙古发展模式正在由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转变。”黄燕苹委员认为,呼伦贝尔把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最好的产业方向,在展示原生态环境过程中,直接推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呼伦贝尔看内蒙古发展模式转型,余国东委员轻松感受到,内蒙古上下狠抓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从而重现了绿水青山与蓝天白云。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修复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畜双承包”和落实“双权一制”工作,建立起阶段性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生态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区森林面积提高到3.73亿亩,居全国第1位;全面实施呼伦湖流域综合治理,水域面积从1750平方公里扩大到2051平方公里,蓄水量由40亿立方米增加到112亿立方米,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实施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呼伦贝尔“天坑”、包头北梁等重点治理项目,五年完成矿山治理验收面积563平方公里,治理历史遗留无责任主体矿山58.8平方公里,完成35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

法治:树起生态“新标尺”

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道路,内蒙古树起绿色生态“新标尺”,坚持责任约束、法治护航、制度保障,给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制定了一系列生态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改革试点;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施自治区主题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实施了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环境源头管控机制,严守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确立了公安、交通等15个部门会商联动机制;环保领域市场化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有序推进……

强改革、谋转型、立法规,从认识的转变上升到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构建刻度精准的生态标尺,自2014年以来,内蒙古全区已出台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6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保护,10.2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看到这些成就,彭静委员激动地说:“每到一地,都深深地感受到内蒙古自治区在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她表示,将以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担当,做环保公益的倡导者、志愿者和践行者,呼吁依靠制度和法治,推动环保公益诉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

这也得到了王煜宇委员的认同,她还呼吁,要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政策制度,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建立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制度,引导相关市场资源投入内蒙古水资源循环利用、草原水土保持等相关产业。

李生龙委员从加强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的角度,呼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环境公益诉讼的力度,以司法裁判的刚性执行来倒逼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

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考察

额尔古纳市生态草原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