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渔翁”
—— 记忠县政协常委邓术明
走进一家店,了解一座城。
步入忠县江中渔翁火锅店,仿佛进入了忠县民俗博物馆:门口矗立的是忠县出土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汉阙仿真雕塑,店内大堂还原了忠州特色古镇美食一条街,猪儿粑、香山蜜饼、石宝蒸豆腐等民间美食都被请了进来,一面面“忠州老八景”手绘墙散发出浓浓的本土文化气息。
“作为一名政协常委,拯救和发掘本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忠县政协常委、重庆渔原餐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术明说。
忠州文化的传播者
“走进政协门,当上政协人,自己再不是只顾埋头赚钱的小老板了。”谈及当上政协常委的感受,邓术明直言身上的社会责任更重了。
近年来,随着“乡愁”在频频提及中成为社会热词,邓术明也在探寻,自己心中的乡愁是什么?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他,在忠州文化里找到了答案。
“乡愁,就隐藏在浓浓的忠州文化里。”邓术明说。
一个美丽的梦想在邓术明心里渐渐萌芽。他决定,将委员的履职责任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以公司旗下的“江中渔翁”为载体,传播、传承忠州文化。
近年来,“江中渔翁”发展势头迅猛,加盟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但是,众多的加盟店并没有给邓术明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他有与众不同的加盟条件——可以不要加盟费,但在装修风格上必须体现出忠州文化。
有人笑邓术明傻,放在眼前的钱都不赚,而他则说:“‘江中渔翁’出自忠州,就要感恩忠州。我要让忠州文化从我的营销网络中扩散出去,让忠州文化走向全国。”
关注民生的履职者
“现在能搭乘公交车进城卖菜,还多亏了邓老板的帮忙。”家住忠县县城南岸东溪镇的菜农刘科龙,数着一大早进城卖菜的钱笑呵呵地说。以前没有通公交车之前,他每天早晨5点钟必须出发步行进城卖菜,至少中午1点才能返家。如今,上午10点左右就可以收秤回家了。
刘科龙口中的邓老板,正是邓术明。
原来,为了保证店里食材的新鲜和安全,邓术明每天都亲自上街采购。在长期和菜农打交道中,他了解到农民进城卖菜坐车难的问题,于是向县政协提交了《关于发展城乡公共汽车的建议》。此外,他还特地邀请部分委员到巴南区、綦江区调研学习,撰写了《关于忠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得到忠县县委书记赖蛟的重视并批示,要求忠县交委认真办理,给委员一个满意答复。县交委迅速行动,不仅延伸了城区公共交通,并制定了发展城区周边乡镇的公共交通实施方案。
“邓术明履职很积极,经常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如《关于提升出租车驾驶员素质和服务的建议》《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的建议》《关于保护和支持本土品牌的建议》等。”忠县政协联络委负责人说,“重庆渔原餐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还加入到忠县的扶贫集团,定点帮扶贫困户,截至目前已累计捐款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