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二片区政协会议提出——
打造边界经济走廊
本报记者 程 卓
区域交通不畅联、行政边界“藩篱”难以破除、旅游文化联动不足等问题,一直是阻碍渝黔湘鄂边界地区协同发展的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加强融合?8月9日,市政协在綦江召开第二片区政协会议,来自黔江、江津、南川、武隆等区政协的相关负责人及担任市政协联络委委员的统战部长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围绕“渝黔湘鄂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分别从交通互联、协作机制、旅游开发等方面建言献策,探索边界地区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畅联交通路网
交通畅联是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渝黔湘鄂边界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单一、省道等级不高,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网不畅通,导致旅游、物流之间的多种交通衔接水平不高。除了高速路、省道等交通“主动脉”不畅,部分乡镇连接干线公路更是等级低、断头路多,未形成便捷的交通环线,公路“毛细血管”堵塞现象严重。
与会人员就此提出,尽快启动边界地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着力打通“水、公、铁、空、轨”多层次交通网,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拉近边界地区与沿海、重庆主城区的距离。大家呼吁,集中力量打通边界地区镇街、村社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形成边界之间县、乡、村重要节点间的顺畅衔接,打通普通干线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提升道路等级,构建结构合理、因地制宜、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畅联之后,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与会人员还提出可研究各地景区之间相互开通旅游专线,通过各自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向外扩展旅游连线,形成便捷组合,满足游客对边界地区精品景区景点的旅游需求。
打破行政壁垒
渝鄂交界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相近,产业机构趋同,有着合作的良好基础。然而边界地区经济合作已提出许久,却始终处于“说起热闹、走起亲热、干起不冷不热”的状态。这一说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大家都深感这一现状对推进边界地区融合发展的阻碍,一致认为,究其首要原因,还是行政边界的分割,以致地区之间的合作质量较低、合作效果欠佳。
破除行政壁垒成了大家一致的呼声。“建议成立‘规格高、责任明’的统筹推进机制,统筹协调经济走廊建设,统筹利用边界地区各地的资源优势,合作开展招商引资”“建立起人员互动、信息互报、机制互认的保障机制,促进资源资金、物流人流无障碍流动”“建议成立跨省产业联盟,开展区域协作,做大做强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形成集聚优势”……
“‘渝黔湘鄂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调研课题被列为今年市政协主席会议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既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提出的‘两点’定位、‘两高’‘两地’目标,又是边界地区各区县相互合作、互惠共赢的良好契机。”与会的市政协副秘书长、联络委主任余季平表示,市政协将认真梳理各区县政协提出的意见建议,完善“渝黔湘鄂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调研报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