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石柱 聚力而动
8月,重庆的市民还在极力与暑气抗争的时候,地处北纬30度的石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后天“康养”产业的大力打造,让人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清凉景致。
石柱县自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康养大会以来,明确了在“观养、住养、动养、文养、疗养、食养”六大板块齐发力,发展“康养经济”,推动和引领“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在中国·重庆石柱第二届康养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回顾过去一年的努力,康养石柱建设全面发力、行稳致远。
石柱千野草场 廖禾 摄
动养 —— 五大突破
“生命在于运动”,石柱县在发展康养产业中,对“动养”尤为重视。据了解,今年康养大会的主题即是“运动与康养”。
为更好地推进“动养”,自去年以来,石柱县坚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作指导,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质的空气和水域,整合户外运动资源,深入挖掘户外潜力,奋力开拓打造全市乃至全国的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由此,石柱的体育运动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精品赛事活动持续不断,现已多次成功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全国半程越野马拉松、全国跳绳比赛、西南片区健身气功大赛、全市公开水域游泳赛、无动力飞跃长江等各层级户外运动,聚集了较高的户外运动人气。
目前,石柱县正着力打造“一中心四基地”:即以县城为载体的巾帼土司城康养休闲运动中心,以太阳湖为载体的高山湖泊水上运动基地、以冷水Let’s go游乐世界为载体的冰雪运动基地、以千野草场为载体的露营基地、以鱼池足球主题运动公园为载体的足球运动基地。着力打造户外运动品牌赛事:铁人三项赛、山地马拉松等;着力推广民族运动会、跳绳、太极拳等全民健身活动。
冷水镇Let's go游乐世界如今已建成开放。这个总投资6.2亿元的项目,以“森林康养·四季游乐”为主题,打造了可在冬季体验滑雪、雪地摩托等众多冰雪项目,春、夏、秋季也可在此“动”起来,在群山之间体验极速滑草、勇者攀爬、室内射箭、高尔夫等运动。据悉,该项目今年开业3个月便实现了营业收入100万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石柱县在推进“动养”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五大新突破。如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拟定《2018年体育工作要点》《2018年动养产业实施方案》,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000平方米,体育场、体育馆严格执行每周60小时免费开放等,不断提升了群众体育覆盖面,使“动养”服务体系有了新突破;通过积极组织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次培训,培训竹铃球运动员500人等,提升了“体教结合”融合度,使“动养”人才培养有了新突破;通过举办全国跳绳联赛等国家级赛事,深化体旅融合等,提升了体育产业效益量,使“动养”市场消费有了新突破;通过制定《石柱县推进土家竹铃球传承与发展工作方案》,将竹铃球列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改进学校竹铃球场地建设,充实竹铃球教师队伍等,提升了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度,使“动养”特色有了新突破;而通过寻求社会资本,建设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县城“动养馆”等,还提升了招商引资能力,使“动养”项目储备有了新突破。
康养石柱,运动天堂。如今,石柱县正在打造“动养”多姿乐园的征途中稳步前行。
2016石柱千野草场越野赛 廖禾 摄
观养 —— 升级美景
石柱一年四季都拥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致:春天,百花齐放,到处都是花的海洋;夏天,凉意悠悠,犹如避暑天堂;秋天,层林尽染,田野瓜果飘香;冬天,群山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
不仅于此,石柱还拥有着“巴渝新十二景”之一的“黄水林海”,那里绿意盎然,负氧离子极高,其间的两个国家4A级景区大风堡和千野草场,分别被网友评为“重庆最美森林”和“重庆最美草地”。葱郁的林木,嶙峋的怪石,广阔的草地,让人醉美其间。
为提升“观养”品质,石柱县着力对境内的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太阳湖、月亮湖、云中花都等景区进行了提档升级。
今年6月27日,经过全面封园升级打造后的“云中花都”再次惊艳亮相。如今,这里不仅有山、水、果、林、花、菜六大元素贯穿其间,为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增添了浓郁的气息,还打造了集空中漂流、云端廊桥、花海探幽、极速穿越等互动体验项目,为深度观养体验创造了条件。
如今,石柱的“观养”产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至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3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0.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12%、86.81%。今年,石柱县还将实施19个项目,总投资179亿元。其中将完成大风堡-太阳湖5A景区创建申报方案,启动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修编,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大风堡景区
文养 —— 传承文脉
自古文以载道。生态健康离不开文化怡养。石柱西沱古镇的巴盐古道承载着千百年来古镇数十种与盐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维系着川渝鄂湘黔边区土家、苗汉等民族,乃中华民族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脉。为如今的“康养”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近年来,石柱县为了推进“文养”建设,不光修缮西沱古镇,还原充满历史厚度的巴盐古道;打造北纬30°万寿山兵寨遗址,鬼斧神工的男女石柱;深入挖掘三教寺土司文化,打造巾帼土司城;传承发展“啰儿调”等土家民俗文化,保护利用千年名刹——银杏堂;还与时代结合,开展“二胡专场演出进基层”“全国千人玩牛暨万人广场舞大赛”“玉带河之夜”“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及石柱县“文化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展演”“石柱书香山寨行”等一系列文艺活动。
此外,石柱县已编撰出版了《千年石柱》《千年西沱古镇》《土司八百年》等一批文化作品;培育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家,预计下半年将达到16家;同时,土家竹铃球、土家米米茶、马武白酒酿造技艺、临溪刘氏羊肉扣碗制作技艺、向氏绝灸、马氏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进程也正加快进行。
去往石柱,人们可以去探寻秦良玉历史文化,感受土家“啰儿调”,唱响《太阳出来喜洋洋》,跳一曲土家摆手舞,在当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静养身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盐运民俗
食养 —— 守住“源味”
因享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石柱的红辣椒、莼菜等品质俱佳,已成为该县的响亮名片。当地人们以这些“源味”食材为基础,烹制出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味“康养名菜”,酸渣肉、“八大碗”等特色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近年来,石柱为守住“源味”,打造康养美食,积极作为,不仅建立了莼菜、大米、马铃薯、蔬菜、辣椒、黄连、水果、天麻等农产品基地36个,初步完成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创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使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今年组织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个,目前全县“三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和农产品产地累计208个,成功注册“源味石柱”区域公用品牌集体商标,使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从而为“食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力。
目前,石柱围绕“食养”产业发展,还在积极探索通过开展餐饮美食活动,启动康养美食名店评选等,不断扩大石柱康养美食的影响力;通过制定农产品产地保护、质量控制、生产规范、地方标准等制度,不断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制定一批康养食材、菜品制作、餐饮服务、安全卫生类食养标准,不断完善“食养”标准。
石柱土家美食活动
住养 —— 专注宜居
居山明水秀间,看层林苍翠,听虫唱鸟鸣,饮月朗星稀,实为人生快事。石柱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保障农村居民居住安稳。目前,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1500户,危旧房改造6117户,启动6个特色功能小镇建设。黄水镇金花村、沙子镇鱼泉村、河嘴乡富民村3个村庄成功申报2018年市级美丽家居村庄项目,中益乡高台桥至菜花坪沿线成功申报2018年市级大美乡村示范片。
此外,石柱突出“生态宜居”理念,有序开发避暑休闲、养老等住养产品。今年已启动了15个住养项目,总投资11.84亿元。林语岚山二期、凤凰栖三期高档旅游住养产品建成投用,康德上河街、旗山风情街二期、五方国际商贸城一期县城商业产品持续推进,隆鑫三期、好望山三期、财信城二期、碧桂园天麓府、天尧山水别院等县城住养产品陆续启动。同时,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已完成34个行政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县城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并启动老县医院停车场、隆鑫大桥、龙嘴公园、龙河湿地公园、都督大道绿化等一批城建项目建设,四城同创工作强力推进,大幅提升了县城住养水平。
为更好地推进“住养”产业发展,石柱县还在进一步加快修改完善住养标准,使更多人留下来住在石柱、养在石柱,也为石柱平添更多发展活力。
石柱冷水生态露营基地 黄笛森 摄
疗养 —— 保健康复
石柱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天然氧吧,是最佳的疗养圣地。
近年来,石柱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利用“水中人参”莼菜,开发出莼菜面膜、饮料、胶囊、化妆品等特色高端产品;以黄连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深入挖掘中医药保健养生,打造区域特色养生保健产品,成功研发上市黄连饮片等康养保健产品。
此外,以重庆市康复医院为基础,石柱成功引进医学机构和养老机构打造康体养身系列产品。尤其是在黄水镇,重庆医科大学投资3.5亿元建设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黄水院区)今年7月2日已正式开门接诊,为广大群众到此疗养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与此同时,石柱还在积极启动打造中医药疗养标准体系,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逐步完善养老设施,今年共实施疗养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2.5亿元。
石柱县正以“疗养”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疗养,使“疗养”旅游成为石柱旅游的一大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康养石柱”建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黄水院区) 黄笛森 摄
(文/黄笛森 倪文财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