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上下半城:新与旧的时光重叠
重庆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两江交汇,地貌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形态疏密有致、坐山望水,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桥、城”的独特风貌和“8D魔幻城市”的别样精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感受重庆之美,徒步丈量或许不失为一种最真诚也最深刻的体验。
本报将从本期开始,推出多条适合用脚步探访的城市线路,带领读者在行走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深度。
在湖广会馆的黄墙黛瓦中,一辆缆车掠过天际
“老重庆,两座城,上半城,下半城。爬坡坡,梭梯坎,上上下下累翻人”。这两句顺口溜中的“上、下半城”是重庆母城独有的称谓。
母城依山而建,上半城在山顶,是主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下半城在山脚,囊括了山城的半山腰到江边码头的广大区域,在抗战时期是“富人区”的代名词。而连通上下半城的,则是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曲曲折折的——梯坎。
而今,上半城因集纳了众多新老网红景点而更显热闹非常,曾经政要、商贾云集的下半城却“由盛转衰”,略显落寞。不过,随着旧城改造的逐步推进,囊括了诸多历史文化遗迹的下半城也迎来了新生。秋日午后,趁着微微暖阳,恣意行走在这些与山城百姓每日相伴的“琴键”上,串联起时间光影中重叠交错的母城记忆。
“网红”中心的“闹”与“静”
罗汉寺
长江索道
人民公园
许多人认识重庆,对重庆感兴趣,多半是从电影《疯狂的石头》开始。而故事的发生地——罗汉寺,大概也算得上重庆“网红”景点的“鼻祖”了。
从轨道1号线、6号线小什字站9号出口出来,便是这隐于闹市的罗汉寺。这座可以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甚至更早的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背后是重庆老牌商业中心解放碑,正对面是人流如织的新重庆国际小商品批发中心——在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中,它偏安一隅,在方外默默打量着世间的喧嚣。
静一静心,在门口请上三柱素香和一盏莲花灯,迈入低调肃穆的山门,凡尘俗世当即断诸脑后:用敬畏的目光轻抚已然风化的石碑、石刻,怀着虔诚的心绕行于五百罗汉堂,在大雄宝殿前轻声祝祷,让美好的心愿随着香烛的袅袅青烟直达天听……
在佛祖的庄严宝相前卸去烦恼,一转身,再入红尘。
出罗汉寺右转前行300多米,便是另一处人气颇高的“网红”——长江索道。
重庆本有两条过江索道,嘉陵江索道因为修建过江大桥被拆除了。作为仅存的过江索道,长江索道已经运行30余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车”。这条往来于渝中和南岸两区的空中交通工具,为山城市民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重庆“山水之城”美誉走向世界,它也成为了解“8D魔幻城市”、解读重庆立体交通与山城外型符号的最好载体之一。
用手机预约购票,在自动取号机上取号……记忆中老旧的交通工具也换上了与时俱进的“新装”。跟着蜿蜒的队列缓缓上到索道站,周围是游客们兴奋好奇的窃窃私语,还有迫不及待的相机“咔嚓”声。
终于进入轿厢。听着滑轮与缆绳摩擦的嘶哑,脚下一轻,蓦然已在云端。在江上清风中抬首四顾,何谓“山城”,已了然于心——这座城,用大山的胸襟将他的民揽于怀中;他的民,用爬坡上坎、肩挑背扛的毅力将这座城建得更加美丽。
购买回程票回到渝中,出索道站沿新华路继续往上,到威斯汀酒店对面的公园路路口转进去,就到了“老重庆”心目中的“网红”——人民公园。
到时已下午2点左右,除了整修公园的花匠与工人,就只有三两附近的居民。鼎沸和热闹被隔绝在路口之外,这里只剩下声声入耳的鸟鸣。
坝坝茶、龙门阵、弄花逗鸟,是关于人民公园的独有记忆,也使她一度成为让本地居民“打拥堂”的休闲盛地。郁郁葱葱的树木、复古怀旧的老茶馆,在寸土寸金的解放碑,有这样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何等难得!
然而,人民公园被人记住,却不仅仅因为它的闲适。这里,有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深刻注解——在重庆大轰炸中,它经受住了炮火的洗礼,它用“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铭记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那段艰难而光荣的时刻,它用“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怀念先进民主人士为救亡图存,致力民族复兴的热血历史……人民公园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凭栏俯瞰,“山城”地貌特色一览无余。整修不久的三层环山道路与石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就像穿越时空的锁链,把母城的上与下紧紧联系在一起……
尘俗世间的烟火气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
湖广会馆
东水门及古城墙
如果说上半城如同光鲜亮丽的时髦少女,下半城则更近乎充满烟火气的居家妇人。
沿着层层叠叠的石阶一路向下,从人民公园左侧出来,便来到了重庆著名的水产品市场——西三街,这里的小海鲜以价格合理,产品新鲜而闻名。下午1、2点是这里最忙碌的时候,各地的新鲜水产陆续抵达市场,一时间装卸工人的号子、店家与客户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西三街所在的解放东路,是一条略显逼仄、连盛夏的阳光都无法穿透层层树荫的老街,老重庆的市井气在这里暴露无遗。悠闲的原住民、往来叫卖的小贩、窄小的临街店铺、弯弯绕绕的穿堂小巷……在这里,时间似乎走得特别的慢,一晃神,不知今夕是何年。
然而缓慢流淌的时间终究还是不能阻滞城市前进的步伐。西三街周围是正在打造中的白象街,一条原本满地传说、名人汇集的名街,一转身成了一条新式商业街。走高端路线的现代街区与充满人间烟火的老旧市场,就在这条路上交叠着,仿佛来自两个时空,各自冷眼相望,却又逐渐融合。
也许只有从西四街对面原址原貌重建的西南实业大厦(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身上,才能一窥这条街当年的繁华与荣光。这里,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这里,留下了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为团结自救,争取国家光明前途的身影;这里,再现了民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史实……
一路丈量着山城的立体格局而来,是否有些乏了呢?回头向上,到母城山巅上的人民公园歇脚,可是一件不划算的体力活儿。那不如就继续向着“山脚”下走,去那黄墙黛瓦的湖广会馆喝喝茶。
随意询一位热心路人,他会指点一条最近的小路给你,伴随着路边围墙上涂鸦的嬉笑怒骂,和一条已经荒废多年的码头缆车轨道,在荒草丛生中穿过童年记忆,也将贯穿上下半城的石阶走到了尽头。
来到长滨路上,湖广会馆就安安静静地等候在东水门长江大桥下。
曾经,她为远道而来的游子提供可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如今,她对早已安居此地的异乡人来说是故土的慰藉。禹王宫、广东公所、齐安公所,触摸着每寸墙壁,都仿佛是听见了历史的回音;大碗茶、老戏楼、破石狮,回味着古旧物件,都似乎是在与历史对话。喊上一碗舌底生甘的老荫茶,往竹椅上一躺,旧日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要是有兴趣,还可以撸起袖子,在竹编、木工、陶艺活儿中,体验一把原始古朴的手工活计。
传说,会馆里大殿、戏楼和廊房的所用木材,修建时大量使用的木柱,都是专门从湖广运来的。移民相信只有从家乡运来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由于长期以来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已经无缘见到了。目前看到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几年前重庆政府进行保护性修复后的成果。
白驹过隙,一眼已数百年。头顶上,旧貌早已换新颜的索道徐徐驶过,激起记忆中的点点涟漪,却又很快消散。当年寓居此处的故人已不知所踪,唯有与她唇齿相依的一段古城墙和一洞城门仍常伴左右。
穿过这历经600余年沧桑的厚重东水门,已然是一片新修的临江仿古商业体和旅游集散地,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从这里开始“山城故事”的“初体验”。一念过往,一念现实,关于母城的回忆,也在此随着面前滚滚的长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回头。